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2

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2

ID:27656166

大小:215.32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8-12-05

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2_第1页
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2_第2页
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2_第3页
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2_第4页
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2_第5页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科第四单元教案教研组长签字:备课组长签字:执教老师课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目标(三维)1、积累同语,掌握重点同语的意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3、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4、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5、认识创造思维的重大意义,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教学难点中心论点的理解设问句的表达效果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上课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给出“2,2,3,9”请同学们通过叫则运算得到2

2、4,有几种方法?24=2X9+2X3=(9-3)X2X2=(2+2)X(9-3)好儿种算法都可以得出24,大家都很正确,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一起來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初读感知问:作者在本文开始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从文中圈划出相关语句。三、深入探讨探求新答案必须依赖于一种怎样的思维呢?(创造性思维)清同学们跳读课文,思考:针对创造性的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儿个问题?阅读、讨论后归纳:①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②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

3、力的区别呢?(一)探究问题①:明确:创造性思维必耑的要素有:一是精通各种知识,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二是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三是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1、思考:文屮用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事例。明确:约翰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卬打制器组合起来,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机,罗兰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机,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2、作者在论述上而这个问题时,举了两个例子,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明确:举例论证。作用是事实胜于雄辩,增强文章说服力,使人信

4、服。3、拓展思路:请同学们以创造性思维的必需要素之一为论点,充分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裾以及一些成语典故,给文章添加一个自然段。要求是:立意新颖,不流于俗套,紧扣中心,有一定深度,语言简明,150字左右。(当堂完成,适当评价)(二)探究问题②:虽然生活中解决问题需要创造性思维,但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1、小组闪辩论。正方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方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明确: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3、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式來证明这个观点的?明确:

5、摆事实、讲道理。4、请同学找出事实论据。明确:W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5、请同学们分别讲述这三位名人创造性思维的事例并探究其过程。(三)探究问题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我们会找出怎样的答案呢?明确: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所以我们在生活屮应该做个有心人。四、回顾总结1、问:总的來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齐读最后一段,然后合上书,复述作者提出的三个途径。明确:①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②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③一旦

6、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2、回顾全文,理清本文论证思路。明确:按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后反思:语文科第四单元教案教研组长签字:备课组长签字:执教老师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三维)1、具体感受文章以讲道理、摆事实来阐明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2、在把握内容的过程中找出关键语句,引导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章。3、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祌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掌握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课型:自读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

7、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还不得不尴尬地面对这样的事实:当代十大科技发明屮没有一项是属于中国人的;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还没有一人获此殊荣:中国学生“高分低能”,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宄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由学生交流搜集到的作者资料)教师补充:(ppt.l)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

8、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呵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耍从事高能物理学研宄。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少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