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论史考着作举要

史论史考着作举要

ID:27540155

大小:300.51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8-12-01

史论史考着作举要_第1页
史论史考着作举要_第2页
史论史考着作举要_第3页
史论史考着作举要_第4页
史论史考着作举要_第5页
资源描述:

《史论史考着作举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七章史论、史考著作举要◆《日知录》介绍1.作者: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江苏昆山府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顾炎武2.内容:《日知录》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

2、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学术、政治思想,遍布经世、警世内涵。《日知录》内容宏富,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日知录》其中不少名言警句,传诵千古,如“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如“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激昂。这与作者立志学术创新有密切的联系。3.顾炎武的学术思想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的学风。旁征博引,考竟源流,倡导一种新的治学方法。在史学编纂学

3、方面,顾炎武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繁简得宜、书志的重要性等,对我国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读通鉴论》介绍1.作者: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人。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之一,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2.内容:《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全书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

4、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哀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汉族复兴的大道。《读通鉴论》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3.从《读通鉴论》看王夫之的史学思想:第一,王夫之进一步阐发了史学”经世致用“的思想,坚持史学为现实服务。第二,反对封建的“正统论”,宣传不主于一尊的民主思潮。第三,在历史观方面

5、王夫之提出许多进步观点:首先阐发了历史进化的观点;其次秦汉以后的复古论者,批评郡县制,为分封进行辩护,王夫之对此进行尖锐的批评等。选文讲析《秦始皇》本文选自《读通鉴论》卷一。文章论述了中国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史通义》介绍1.作者:章学诚: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实斋。汉族,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2.《文史通义》的内容《文史通义》共8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5卷,外篇3卷。第一,章学

6、诚认为《六经》皆史。第二,章学诚认为史学的根本任务是“纲纪天人,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第三,章学诚总结了中国史学体例的发展,认为封建旧史学的体例必须改革。第四,章学诚继刘知几之后,进一步讨论了良史必备的条件。第五,章学诚纂修过几种方志,对方志有一套卓越的见解。3.《文史通义》的不足:由于章学诚是封建社会末期史家,在《文史通义》中,有其高于前人的评论,但也摆脱不了宣扬纲常礼教之例,如他把谤君和怨悱的人说成“乱臣贼子”、“名教罪人”。对于历代史学名著的评论,其观点仍有值得商榷之处。书中所论史实,也存在错误的地方。选文解析《书教

7、下》本篇选自《文史通义·内篇》卷一。文章将我国古今史学著作概括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类。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史学著作体例的发展与变化。◆《十七史商榷》介绍1.何为“乾嘉考据学”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随着清朝统治趋于稳固,考据学开始在学术界占有主导地位。乾嘉考据可认为是一种学风,也可指一种方法,却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考据功夫,故又称其为朴学。乾嘉时期的学术发展也称之为乾嘉考据学。2.《十七史商榷》的作者:王鸣盛:(1722—1797),清史学家、经学家、

8、考据学家。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西江。江苏嘉定人。官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派”考据学大师。撰《十七史商榷》百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