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恶性循环的理论探讨及思考

中医对恶性循环的理论探讨及思考

ID:27524001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4

中医对恶性循环的理论探讨及思考  _第1页
中医对恶性循环的理论探讨及思考  _第2页
中医对恶性循环的理论探讨及思考  _第3页
中医对恶性循环的理论探讨及思考  _第4页
中医对恶性循环的理论探讨及思考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对恶性循环的理论探讨及思考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对恶性循环的理论探讨及思考【摘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间可以相互交替和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反复交替发展常可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使疾病恶化直至死亡。本文作者试图从中医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理论阐释,并力图将其某些优势借鉴应用到中医上来,以解释一些中医问题。【关键词】恶性循环;阴阳;五行;辨证论治;消渴;气滞;瘀血;暑气临床诸多疾病在发生过程中,原因与结果可以相互交替和相互转化,即原始的致病因素作用人体后机体产生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作为原因又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另外新的变化。这样反复交替发展,可形成恶性循

2、环,从而使疾病恶化直至死亡。以外伤引起的大出血为例,虽然作为原因的病因外伤作用已消除,但大出血作为新的发病原因可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其中血压下降、组织缺血缺氧、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大量瘀血、回心血量再减少、血压再下降等互为因果,循环不已,而每次因果交替都将加重病情,使病情恶化,如不阻断即可能很快转向死亡[1]。在中医理论中,亦有很多理论与此相似,也可称为恶性循环。1阴阳对立制约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可见生理上,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维持着人体机能的动态平衡。但

3、在病理上,阴阳之间相互斗争,相互消耗,一胜一负,如不调治,易出现胜者益盛,负者益衰。正如《医学真传》言:“凡阴虚之人,阳气自然必盛。”“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如此则变化百出,终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即所谓“阳为阴逼,不走即飞,阴被阳销,非枯即槁。”故在治疗上有正治法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和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两大法。诚如《雷氏医书三种》所言:“夫阳生阴长善谓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不可偏废也,如人既阴虚火燥矣,再去补阳,则益旺而阴益竭,况阳附于阴,阴虚则阳无所附

4、,又乌能生阴邪?譬之于苗,赖水以养,若水以干,再加烈日则苗稿矣。必沛然下雨,始能勃然而兴,此显而易见也。”其“沛然下雨”之意有二,一为烈日已去,二则阴水可用。2五行生克制约说生理上五行木火土金水相互之间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有序的相生相克制约关系,从而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这是五行间的正常状态。病理状态下五行间特殊的关系,亦可以形成恶性循环。从相生关系而论,母能生子。如生理上水能生木,但水过多则木淹而不长,木不长则火微,火微则土不茂,土不茂则金亦少,金少有如肺虚不能通调水道,而水愈泛。正是《医原》

5、所言[2]:“木赖水生,水泛则木浮,木浮则火湿,火湿则土困,土困则金埋,金埋则水愈泛。”再如木过盛而生病者,“火赖木生,木盛则火自焚,火焚则土燥,土燥则金枯,金枯则水涸,水涸则木愈焚”,如果因为火太旺而生病的“土赖火生,火炎则土燥,土燥则金熔,金熔则水亏,水亏则木炽,木炽则火愈炎”往复不已,终至火壮而无水。再有如土太旺而不能生金的“金赖土生,土重而金埋,金埋则水泛,水泛则木浮,木浮则火困,火困则土杂,”再如金病而生他病的恶性循环过程,“火赖金生,金寒则水冷,水冷则木滥,木滥则火湿,火湿则土困,土困则金埋,金埋则水

6、愈泛。”从相克关系而论:五行间相互制约关系,生理上维持其平衡,但一旦某一方克制太过则亦可发生恶性循环。如生理情况下,火依赖于水的克制,但水过盛克制火而火弱,火弱则金无以煦则金寒,肺金虚不能柔肝木,肝木燥而制土,使其困钝不灵,土困则不能制水,水由泛滥。正如《医原》所说:“火赖水克,水盛则火灭,火灭则金寒,金寒则木湿,木湿则土困,土困则水滥,水滥则火愈灭。”其它情况即有“水赖木克,木强则土弱,土弱则水泛,水泛则火衰,真火衰则虚火旺,阳无以生,阴无由化,阴不化则金燥,金燥则木愈强,火既亏而水亦亏,土无水必滥。”“金赖火

7、克,火炎则金燥,金燥则木炽,木炽则土焦,土焦则水涸,水涸则火愈炽。”“水赖土克,土燥则水渴,水渴则火炎,火炎则金铄,金铄则木枯,木枯则土愈燥。”“木赖金克,金亢则木削,木削则土陷,土陷则水亏,水亏则火炎,火炎则金愈亢。”3中医学中病理病症及治疗中的恶性循环理论及应用3.1暑与气的关系暑性升散,加之在炎热环境中出汗是人体散热方式,汗为津液所化,汗多必气随津泄。正如《素问·刺志论》言:“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同时气虚之人,易遭暑邪之袭。《神医汇编》言[3]:“暑之感于人也,其脉浮虚,究暑毒伤于人也,必由气虚所致,何也

8、?气虚则易壅满而不顺通,故易受暑。若乃气旺之人虽行走于赤日之下,贪凉于大厦之中,而暑亦无由为害矣。”可见伤暑与气虚关系是互为因果。中间有一环节为汗出伤津。因此治疗时多以祛暑邪,生津液,补益气三方面权衡。当然如夹湿邪又当别论。兹举一医案:“汪应箔治其岳母,年六十余,六月中旬,劳倦中暑,身热如火,口渴饮冷,头痛如破,脉虚豁,二三至一止,投白虎加参汤,日进三服。渴止热退,惟头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