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

ID:27462693

大小:4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3

《陈情表》教案_第1页
《陈情表》教案_第2页
《陈情表》教案_第3页
《陈情表》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陈情表》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陈情表》教案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难点:1、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2、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我们在初中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二、诵读课文,解决语言难

2、点:(1)以齐读形式落实字音,完成第一段的音读。(2)学生质疑后,教师归纳、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2 .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 .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修辞方式:比喻,对偶, 婉曲(“舅夺母志”讳母亲改嫁)8.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3、三、体会文章深沉的情感:(1)研读第一节:1、本段中,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尽量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2、第一段的情感我们已经了解,即表现“孤苦”之情。大家一齐动手为自己的结论充实论据,找到第一段中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单分析。——“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等。说明自己自幼失去父亲,不久,母亲改嫁,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投影:)“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

4、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3、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领悟,由于身世的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4、作者陈述自己的幼年丧父失母的“孤苦”,为了表现祖母

5、养育大恩深似海;那么,作者在本段后半部分提到自己无伯叔兄弟的“孤苦”,有无其它原因呢?学生:“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暮年无人能为作者分担赡养的任务,自己必须独力承担尽孝的责任。5、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2)研读第二段:1、学生齐读。2、第二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找到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3、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

6、与沉重。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4、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5、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3)研读第三段:1、学生感情朗读。2、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请大家讨论,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要分析。——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3、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请学生深入探究本段层次。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提出“以孝治天下为自己终养祖母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之

7、既合情合理又合法。4、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结合《陈情表》一文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深入探讨。——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5、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4)研读第四段:1、请找出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2、在前三段的情感充分表达之后,作者在第四段提出陈情目的之前还进行了许多铺垫,是

8、否多余,为什么?——用自己的年龄与祖母年龄的对比,表达“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提出一个“两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3、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脉络已经完全出现。(5)探讨文章的抒情方式:1、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2、小结:有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