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有效语文课堂的“三要”-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有效语文课堂的“三要”-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ID:27448254

大小:26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有效语文课堂的“三要”-苏教版【小学学科网】_第1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有效语文课堂的“三要”-苏教版【小学学科网】_第2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有效语文课堂的“三要”-苏教版【小学学科网】_第3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有效语文课堂的“三要”-苏教版【小学学科网】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有效语文课堂的“三要”-苏教版【小学学科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有效语文课堂的“三要”  目前,语文教学改革已逐渐从文本课程研究,发展到体验课程研究。有人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的课程才是真正的语文课程。课堂中实际发生的课程有效性,是语文真正的、永恒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笔者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首先要目标定位要准确,要将目标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其次是选好突破口,营造一定的问题情境;再次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和观察学生的表现,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一、目标定位要准确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无论提出怎样的教育理念,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不变的

2、。新课标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该怎样整合这三个目标呢?下面我们就以苏教版第九册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来说明。[来源:Z.xx.k.Com]教学这篇课文,大致可以有两种框架。一是从人物的性格分析入手,教学的主问题可以这样设计:“林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洪教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这样的设计操作简便,但是从深层次去分析,让学生了解林冲和洪教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目的是什么?这也许对考试有用,但势必回到“文学分析法”老路。二是从文章情节入手,

3、以用问题板块状态出现。第一个板块是:“你认为洪教头该不该打?请在课文中找出原因论证你的观点。”第二个板块是“洪教头是这样的一个人,林冲想不想打他?为什么一上来不打,后来却打了他?”第三个板块是阅读水浒传中《夜闯白虎堂》《雪夜上梁山》的片段。如果用新课程理念来阐释的话,后一种教学将目标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基本上能够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思辩,形成了这样的一个认识:洪教头这样的人屡次侮辱林冲,目中无人、见利忘义,这样的人不给他教训,公理何在?正义何在?学生的

4、是非观念、道德观得以建立。教师设计的第一问——“你认为洪教头该不该打?请在课文中找出原因论证你的观点。”——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过程和方法”问题。因为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学生通过仔细的阅读、分析和归纳,并进行有效的语言组织才能正确地回答,这要求学生“在语言中走一个来回”(张志公语)。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了提高。教师设计的第三个板块是阅读水浒传中两个片段。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我们可以从分析林冲这个人物来说起,在《水浒传》中,林冲是一个典型的“逼上梁山”式的悲剧

5、人物,他是一个真正想造反的人。“棒打洪教头”是林冲在思想转变过程中一个故事,前有“夜闯白虎堂”,后有“雪夜上梁山”。我想,教材中选怎样的一个“前不靠村,后不着店”故事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对“林冲”这个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继续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的兴趣,这堂课上完之后,学习并没有结束,新的学习才刚刚展开。所以,教师设计的第三个块状能起到这样的一个目的。三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教师设计的第二个板块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林冲的思想的变化:“忍——让——打”的思想变化,这也是林冲一生发展的缩影。我

6、们可以清楚看出林冲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不愧为八十万禁军教头;还可以认识到林冲原本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洁身自好,谦虚有礼,是由于社会的邪恶势力使林冲家破人亡、身败名裂、蒙受不名冤屈,最终走上了“逼上梁山”的这条路,体现了《水浒传》中的“官逼民反”的主题。[来源:Zxxk.Com]二、选好问题突破口[来源:Zxxk.Com]学习的起源是疑问。课堂教学的主问题必须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和情感的共同发展,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重复课文中的内容。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

7、课,针对洪教头的性格特征有两种提问的方法:一是问“洪教头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问法,只能让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简单的分析加工。如果我们问:“你觉得课文中的洪教头该不该打,为什么?请在课文中找出理由来说明。”这个问题,一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仔细揣摩语文;二需要学生对认知的结果进行加工进行归纳;三是根据认知结果,进行有效的语言组织。在这个问题的回答过程中的学生的语言、思维和情感得到了和谐发展。····抓好了课文的主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推进,在细节的操作上,教师的提问要能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将学生的认知

8、推向深处。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14课《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吧!妈妈!”如何来理解这段话,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入。为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这句话的潜在意思是什么?第二,小萨沙保护的弱小者与母亲提出的弱小者有什么不同?(是野花而不是弱小的人的生命)第三,你认为小萨沙这样做有意义吗?为什么?”第一个问题着重让学生理解语言的潜在意义,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分辨小萨沙所作所为的意义;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