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388744
大小:8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3
《腾讯社交网络平台在围生育期保健全程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腾讯社交网络平台在围生育期保健全程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谢少云陈红波吕娜(莱芜市妇幼保健院健康教育科山东莱芜271199)【摘要】目的:探讨腾讯社交M络平台在围生育期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0名孕妇根据健康教育模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0名,对照组采取传统模式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自愿接受传统健康教育的同时,全程参与腾讯社交网络平台接力式、系统性全程健康教育,两组分別在婚检结朿后和住院分娩后进行问卷调查,观察比较两组孕妇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产前检查次数、全程参加孕校常规课程人数、胎儿畸形发生情况、孕产期母婴并发症、分娩方式、产褥期母婴情况。结果:各项观察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腾讯社交网络平台开展接力式、系统性全程健康教育,其内容全面,共享性和互动性强,更方便快捷,适合不同层次的孕妇及家属,有利于孕妇获得健康教育知识,促进母婴健康。【关键词】腾讯社交网络平台:围生育期保健:全程: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058-03随着围产保健医学的发展,围产期健康教育覆盖率、产前保健覆盖率等已成为衡量妊娠安全的过程指标[1],传统的围产期健康教育模式己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围生育期全程系列保健服务的需要[2]。互联M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步入了社交网络时代,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正确应用社交网络开展围生育期全程健康教育,能弥补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的不足。为探索一种具有超前性、连贯性、系统性、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能够及时交互的全程健康教育形式,我院按照妊娠前、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和新生儿期全程系列保健服务的要求,建立了一系列“接力式”QQ群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观察对象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参加婚前健康检查,结果为身体健康,并决定于怀孕后在我院做产前检査和住院分娩的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观察组自愿加入“接力式”健康教育QQ群并坚持参与全程健康教育;对照组不愿加入“接力式”健康教育QQ群接受全程健康教育。两组均为一婚初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因住址变更、不孕、自然流产、胎儿畸形等因素,观察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10例,剩余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两组妇女一般资料比较1.2方法1.2.1建立围生育期健康教育社交网络平台创建一组“接力式”健康教育QQ群,分别是:孕前准备群、准妈咪学堂群、新妈咪宝贝群,设立群管理员和群专家组成员。群管理员职责:管理群成员,维护监督QQ群平台的运行情况,发布QQ空间论坛、微信平台健康宣教知识,交流答疑,发布群公告、上传群共享文件,制定并实施连贯性、系统化、全程性群视频授课计划,协调专家组定时坐镇相关QQ群授课答疑,统计上线人数、听课人数,统计相关观察数据。1.2.2健康教育实施方法对照组随机自愿地参加孕妇学传统模式的健康教育,包括阅读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参加孕妇学校常规授课等。观察组在自愿接受传统健康教育的同吋,全程参与我们建立的围生育期保健社交网络平台接力式、系统性全程健康教育。1.3评价指标1.3.1围生育期保健知识掌握情况两组分别在婚检结束后和住院分娩后(住院分娩调查对象不包括因胎儿畸形引产者)填写2次围生育期保健知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由课题组成员根据孕妇 学校授课内容和《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第1版)》[3]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孕前、孕期、分娩期、产褥期和新生儿期共30个问题。调查问卷由健康教育科专人负责,研究对象自行填写当场收冋。1.3.2产前检查次数、全程参加孕校常规课程人数、胎儿畸形发生情况、孕产期母婴并发症、分娩方式、产褥期母婴情况以《孕产妇保健档案手册》为依据统计两组产检次数,以孕妇学校登记簿为依据统计两组全程参加孕校课堂人数,以《孕产妇保健档案手册》和住院病历为依据统计胎儿畸形发生情况、孕产期母婴并发症、分娩方式;于产后第7天、第14天、第28天上门随访调查两组产妇和新生儿情况。1.4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adit分析。1.结果2.1两组妇女围生育期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见表2表2两组妇女围生育期保健知识掌握情况比较(n)从表2可见,教育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观察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2.2两组妇女胎儿畸形发生情况比较如下:观察组发生胎儿畸形0例,对照组发生胎儿畸形6例,两组胎儿畸形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093,P=0.0402,P<0.05),提示婚孕前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显著降低胎儿畸形发生率。2.3两组妇女孕产期并发症、新生儿结局发生情况比较见表3、表4表3两组妇女孕产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从表4、表5、表6可见,两组产检次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 孕校课堂全程参与人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孕产期母婴并发症、分娩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孕产妇按吋产前检查依从性高,孕产育儿知识学习积极性高,遵医行为良好,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强,孕产期母婴并发症、新生儿结局和分娩结局明显好于对照组。2.5两组妇女产褥期母婴情况比较见表6、表7表6两组妇女产褥期健康生活行为的比较(n,%)从表6、表7可以看出,两组产妇产褥期的健康生活行为、母乳喂养情况、新生儿护理及身体异常状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观察组产妇掌握了科学的产褥期休养、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纯母乳喂养率、健康生活行为和母婴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1.讨论3.1健康教育能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妇女掌握围生育期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从而保障母亲安全,提高出生人U素质[4]。围生育期全程健康教育社交网络平台根据围生育期各阶段的保健需求,建立了具冇连贯性的接力式健康教育QQ群,从婚前查体幵始,主动吸纳健康教育对象入群,使围生育期健康教育更具超前性,而接力式QQ群社交网络平台使各个吋期的健康教育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融会贯通,能帮助围生育期妇女更加系统全面扎实地掌握保健知识。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从孕前即开始的序贯性、系统性、针对性健康教育,比孕产期就诊吋或入院后随机性的、灌输式的健康教育效果明显要好,使围生育期保健质量人幅提高。3.2社交网络平台作为医院开展围生育期健康教育工作的补充,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特殊性。(1)能保护患者私隐。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患者不必扪心个人身份的暴露,使个人隐私得到充分保护,便于探讨和咨询一些敏感性的问题。(2)突破吋间和地域限制。奋些学员因工作原因抽不出吋间来医院参加健康讲座;农村偏远地区的孕产妇,由于交通不便、不宜长途颠簸前来参加医院的健康讲堂;产褥期妇女因身体休养需要不宜出门上课。利用社交网络,她们能够 通过论坛版块上的健康教育资料和群共享文件以及群视频课堂学4,也可以利用空余吋间与专业医务人员和其他学员分享经验和心得。(3)信息传播速度快。学员可以在QQ群和论坛上发布求助信总,能在短吋间内得到其他冇经验的妈妈和群管理员或专家组成员的冋复,使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使健康教育更奋针对性和个性化。(4)互动性强。学员跟管理员和专家组成员以及学员之间可以实吋在线互相交流咨询,使每个群成员都主动参与到健康知识的交流中来。(5)节约资源。QQ群公告减少书面通知和电话预约的次数,空间论坛和群共享的健康教育知识获得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省去纸质健康教育资料的印刷设计费用。群视频授课覆盖面广,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6)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研究对象对其所在的QQ群都具奋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群成员之间会相互关心和帮助[5],正确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可使医务人员和孕产妇及家属达到最大限度的互动和沟通,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并能提高孕产妇对妊娠分娩的理解程度,提高自我监护的能力,使孕妇安全渡过孕产期,有效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还可以利用本平台宣传医院的特色诊疗服务,宣传效果好,iL无需经费支出。3.3健康教育社交网络平台的规范性管理的重要性。(1)围生育期健康教育社交网络平台不同于一般的社交网络平台,要遵循健康教育的内涵,根据围生育期各阶段不同特点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地实施健康教育活动,所以要规范管理,有序运行。(2)要保证平台知识的科学性、实用性,空间论坛版块的健康教育知识和群共享文件要经专业人员严格审核,认真制作,随吋关注群聊天信息,发现违反科学的孕产期保健言论要及时纠正,控制不良信息传播,杜绝负面影响。及吋清除具冇商业目的的群成员。(3)群管理员和专家组成员要具冇高度的责任心、奉献精神和丰富的围生育期保健知识,对虚拟世界的服务对象也要做到热情及吋正确,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参考文献】[1】李光辉,黄醒华.生殖健康与母亲安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1):4-6.[2 】桑凤华.孕产期健康教育工作的冇效实施[」].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8(5):665-667.[3】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1版.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2):150-153.[4】普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99-1100.[5】马颖,傅华,江月英.网络吋代健康教育应关注的领域一一虚拟社区[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4):296-29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