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经验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经验启示

ID:27348639

大小:71.12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经验启示_第1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经验启示_第2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经验启示_第3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经验启示_第4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经验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经验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经验启示摘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不同阶段的国情、世情等情况下,为了适应本土化需要,我们国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着理论的创新,这一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过程。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发挥作用,展示生命力,体现应有的价值。本文主要从新中国成立,按劳分配理论在中国不断与时俱进,适应实践的变化,显示出生命力的角度展开的。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新中国成立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过程分析我们党在领导中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中,以马克思主义分配学说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问

2、题的认识,逐步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1949年-1956年,在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坚持按劳分配,在其它经济成分中实行“小自由”式的各种各样的分配方式,即“大集中、小自由”的分配。这一分配方式适应了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和所有制结构的要求,生产力发展迅速,经济也在较短的时期内得到恢复和发展。“一五”时期出现的良好经济发展态势与这是分不开的,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于建国前也有了较大的提高。1957年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有着严重平均主义倾向的单一的“按劳分配

3、”。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按劳分配受到曲解且被认为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唯一分配方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开始滋长。我国当时分配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收入分配上搞固定工资制和共产主义的供给制。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刮“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个人收入在农村实行平均主义的工分制,在城市实行固定的八级工资制。甚至到后来把工业企业中的计件工资和奖金全部废除了,农村中的评工记分和按定额计工资也不实行了,还搞了一个时期吃饭不要钱的供给制,这股风曾被一些人吹捧为“共产主义的萌芽”。其次,在极力鼓吹平均主义分配的同时,出现一股否定

4、、诋毁按劳分配原则的思潮,造成收入分配领域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极大混乱。最后,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乘机否定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关系,宣扬贫穷的社会主义理论。他们提出了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强的资本主义的谬论。党的H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召开前夕,逐步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H届三中全会后,党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打破农村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召开前夕,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五大至十六大,提出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新世纪新阶段,党从

5、构建和谐社会实际出发,着力建立体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2007年,十七大拫告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这是党在新时期对收入分配政策的重大调整。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2]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理论和政策以打破平均主义为突破口,在解放思想、与时俱

6、进的理念指导下,不断深化、创新和完善,直至党的十八大冲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禁区,以“改善民生”作为标准,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分配政收入分配理论创新的经验总结理论创新不是凭空出现的,是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在不断磨合、完善,最终适应发展的需要的过程中创立的。收入分配理论创新也不例外,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我们学着应用按劳分配理论,但是也允许其他分配方式的存在,我们获得了发展。在特殊时期,我们也犯了一些错误,一度推行平均主义,但是在平均分配显露出明显的弊端后,我们及时进行调查研究,纠正了错误。在普遍贫穷的问题解决后,面临的是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

7、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绕解决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这一突出障碍,强调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收入分配理论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以收入分配理论创新为例,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经验启示。(一)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和推进收入分配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马克思认为每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列宁指出:“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3]斯大林主张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各尽所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