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326998
大小:77.0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2
《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及辨证施治的原则效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及辨证施治的原则效果梁文能(武警云南省边防总队医院昆明650032)【摘要】目的探究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及辨证施治的治疗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脾胃病患者80例设置为木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共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据40例。对常规组与研究组患者分别采取丙医与中医辨证施治,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结果研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疾病复发率、治疗时间等参数分别为95.0%、2.5%、5.0%、(11.3±2.8)天,与常规组比较均差异显著
2、(P<0.05)。结论对脾胃病患者推广中医辨证施治的疗效十分显著,可有效降低疾病复发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治疗时间,值得推荐采纳。【关键词】脾胃病;中医;辨证施治【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6)5-0221-02脾胃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早在古代就有很多医家提出了脾胃的重要性,脾胃内伤可引发多种病症,毡括十二指肠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1]。对该类患者进行丙医治疗可在短时间内改善病情,但是药物的副作用较大,对患者脾胃造成的损伤也较严重,因此采用丙医治疗未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近几
3、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中医治疗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当中,且疗效较为确切。为此,木次研究旨在分析中两医治疗脾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今后的疾病研究提供相关的参考意见,现将统计资料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脾胃病患者80例设置为木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常规诊断后疾病均确诊;80例患者中括慢性胃炎42例,胃溃疡1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共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据40例。常规组:男女患者分别占据22例,18例,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
4、21岁,平均(44.3±5.6)岁;病程最长的8年,最短的10个月,平均(3.6±l.l)年。研究组:男女患者分别占据23例,17例,年龄最大的64岁,最小的23岁,平均(44.9±5.2)岁;病程最长的7年,最短的9个月,平均(3.4&plUsmn;0.9)年。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后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可比性良好,可进行统计学分析。1.2治疗方法常规组:给予西医治疗,治疗药物包括胃黏膜保护剂、促胃动力药物、抑酸剂等,同吋帮助患者给予适量的营养支持,抑制胃酸分泌,保护患者胃
5、黏膜,提高胃黏膜防御能力,促进疾病的快速康复等。研究组:给予中医辨证施治。(1)脾虚所致肝气横逆证:猪苓、茯苓各15g,炒薏仁、焦三仙、苍术各10g,陈皮、桂枝各12g,以水煎服,早晚两次服下,若患者体温升高且出现急性腹泻等,可加用黄芩8g,柴胡10g;若伴奋肛门坠胀,可加用升麻10g,葛根12g[2]。(2)脾气亏虚证:选用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药方组成包括陈皮、白术、厚朴、香附各15g,砂仁、党参、木香、半夏各12g,甘草5g,以水煎服,共分早晚两次服用;若伴有便溏现象,可加用桂枝、山楂各10g;若伴冇脂肪肝、大便干结等情况,可加用荷叶1
6、0g,草决明15g。(3)肝胃不和证:选用泻心汤进行治疗,药物组方包括黄连、黄芩各5g,大黄10g,以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若伴有胃脘痛可加用桂枝8g,延胡索10g,白芍、乌贼骨各12g;若伴冇口干胃热可加用知母12g[3]。(4)胃阴虚证:药物处方包括石斛、沙参、麦冬各15g,莱菔子、天花粉、焦三仙、鸡内金各13g,郁金、陈皮各10g,以水煎服,共分早晚两次U服,若伴有脏腑燥热可加用牡丹皮10g,地骨皮12go1.3判定标准显效表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进行胃镜检查可发现病灶消失;有效表示临床症状部分改善,病灶部分消失;无效表示病情无变化。治
7、疗总有效率等于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1.4数据分析将两组脾胃病患者的相关资料均严格记录至SPSS21.0的统计学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X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临床治疗效果研究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奋效率分别为95.0%与77.5%,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下表1。2.2不良反应与疾病复发率常规组:3例皮疹,4例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7/40),疾病复发率为22.5%(9/4
8、0);研究组:1例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1/40),疾病复发率为5.0%(2/40)。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疾病复发率均差异显著(P<0.0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