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印》教学设计

《指印》教学设计

ID:27321986

大小:19.6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2

《指印》教学设计_第1页
《指印》教学设计_第2页
《指印》教学设计_第3页
《指印》教学设计_第4页
《指印》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指印》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指印》教学设计  指印【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入的研讨,以提高探究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像

2、作者一样,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来审视数学文化,激发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目标  启发学生具有宏观的文化视野,以科学精神励志,以人文精神向学,开辟出一个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1.引导学生

3、熟读课文,理清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难点:  1.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入的研讨,以提高探究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3.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

4、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屈指可数""弹指一挥见",手指在生活中的计数功能,直接催生了数学这门科学,丹齐克的《指印》为我们揭开了这二者的关系(板书课题)。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丹齐克(1

5、884-1956),原籍立陶宛,曾在巴黎大学求学。1910年去美国,入美国国籍,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马里兰大学讲授数学。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在当代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作者饶有兴味地给我们讲述了数学的起源--人类计数的历史。原来,让现代人望而生畏的数学在它的起步阶段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十进位制,只不过是原始

6、人类以手指计数的遗迹。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无法把握数量的多少,面对生活的难题,他们困惑不已。然而人类的理性终于从纷繁的事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发展了数学思想,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数字的起源,如同文字的起源一样,是对人类心灵最具诱惑力的问题之一。作者在正文前面摘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诗句,表现出古人在这方面的好奇和迷惘。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

7、,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课文节选部分共6节。第1节,谈人和动物的数觉。数觉是一种对数的原始直觉,是人和动物(如某些鸟类和昆虫)都具有的一种本领,是对小数目东西数量的判断能力。作者列举了鸟类、蜂类的例子,说明这种本领不独为人类所有。还讲了庄园主驱赶乌鸦的故事,说明这种依靠本能对数的辨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有时会因此丢掉性命。  第2节,作者进一步对上述例子加以分析,举出了两种意见。一种是正确的,即"具有这种数觉的动物只限于极少的几类",可

8、能"只限于几种昆虫、几种鸟类和整个人类";一种是片面的,即认为"动物数觉的范围实在太小,简直可以略而不论"。作者在第2节中主要是针对这种意见进行了辩驳,指出"人类的数觉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人类单凭这种直接的数的直觉,在计算的技术上,就不会比鸟类有什么进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首先界定了数觉的概念,指出人类借助图形、心算、计数等辅助手段来识数不能算是数觉;另外,还从原始民族、原始语言和欧洲语言中找例证,如南非布须曼族表示数字的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