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309493
大小:19.2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二课 件www.5y kj.com作者:王丽琴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8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时间:二课时 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第一课时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所查资料,简介宋庆龄生平。 3、解题。 (
3、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樟树)写的是哪里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 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提出自读课文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
4、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2、检查自学课文。教师教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词语卡片,注意“龄、樟、稠、瞻、质”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
5、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4、5自然段)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1、熟读课文。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3、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
6、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扣题直奔重点段,先行探究樟树的特点,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1、 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7、 (3)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4)指导朗读。(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勃勃生机”等词语应重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
8、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6)指导背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