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地平、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分析

尼莫地平、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分析

ID:27309460

大小:7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2

尼莫地平、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分析_第1页
尼莫地平、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分析_第2页
尼莫地平、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分析_第3页
尼莫地平、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分析_第4页
尼莫地平、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尼莫地平、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尼莫地平、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分析甘林海杨晓慧(泾川县人民医院内科744300)【关键词】尼莫地平倍他斯汀颈性眩晕【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122-02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而颈性眩晕是由颈背部软组织性病变或颈椎骨关节性病变引起的,以交感祌经症状为主的症候群。以眩晕为主诉,伴有恶心,呕吐,头颈痛,肩背痛,耳鸣,视觉障碍,出汗,心悸等临床表现。我科于2009年1月〜2010年9月收治6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分析并报告如下。近年来

2、,应用尼莫地平、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疗效满意,现分析并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一2010年9月住院患者68例,均以发作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经颈椎X线正侧位拍片、或颈椎CT检查,均显示颈椎不同程度的生理曲度改变,椎体前后缘唇样增生,横突孔狭窄,颈椎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颈椎间盘脱出等颈椎病表现;经颅多谱勒显示椎基底动脉有不同程度痉挛、硬化、狭窄等供血障碍的改变。所有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38〜70

3、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病15例,冠心病13例,高脂血症11例,糖尿病1例;对照组33例,男22例,女11例,年龄40〜68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病14例,冠心病10例,高脂血症9例,糖尿病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伴随疾病等方面基木相似,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1.2观察方法所有患者观察期间停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活血化瘀的中草药,但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仍常规用药。治疗组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8-16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盐酸倍他司

4、汀250mL或500mL缓慢静脉滴注。每天1次,7d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0mL及复方丹参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7d,用药期间观察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变化。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1〜3d后,眩晕、恶心、呕吐,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自我感觉正常;有效:治疗5d后,眩晕、恶心、呕吐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仅感轻微不适,能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无效:治疗7d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生活需人照顾,需继续治疗。1.4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经χ2检验。表1综合疗效结果比

5、较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未愈治疗组3522112对照组331689用药期间两组均未见肝肾功能、造血系统异常及明显不良反应。2结果治疗组35例,治愈22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94.27%;对照组33例,治愈16例;好转8例,17.18%,总有效率72.72%。两组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3讨论治疗组用尼莫地平及盐酸倍他司汀后,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见效快,总有效率达95.1%,明显高于对照组75.8%。颈性眩晕是一种颈源性病变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注

6、射用盐酸倍他司汀是组胺H1受体激动剂,具有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另外它作为双胺氧化酶抑制剂,对脑血管、心血管,特别是对椎-基底动脉系统有较明显的扩张作用,显著增加心、脑及周围循环血量,改善血循环,并降低全身血压,此外能松驰内耳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增加耳蜗和前庭血流量,从而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和耳闭感,还能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外液的吸收,消除淋巴内水肿[1】,并能对抗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降低动脉压,II有抑制血浆凝固及ADP诱导的血小板凝集作用。同时联用尼

7、莫地平属于钙离子阻滞剂,具有很高的亲脂性特点,易透过血脑屏障,阻滞钙内流具奋高度选择性,可作用于脑动脉平滑肌细胞,抑制平滑肌收缩,达到解除血管痉挛的S的,增加脑血流量。两药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尽快改善椎-基底动脉痉挛,改善内耳前庭及脑干前庭神经和区域的微循环血流,进而缓解眩晕发作。因而适合用于颈性眩晕患者。经过本组病例的观察,注射用尼莫地平及盐酸倍他司汀作用确切、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4.1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临床研究对其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分析本组资料发现,治疗以改善软组织病变及颈髓减压为主

8、,而未行椎动脉松解,也取得95.9%的奋效率,这说明大部分颈性眩晕并不是由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我们认为引起颈性眩晕的主要因素是颈部软组织病变及颈椎不稳定。根据研究:颈部软组织的感觉通路常和小脑,前庭神经核,红核等眩晕中枢奋连接,位于颈背部筋膜,肌肉内的感受器,接受了因组织内压增高所产生的压力变化的异常刺激,通过颈脊神经后支传入中枢引起小脑和皮层下中枢的前庭神经核等组织的兴奋,通过反射产生机体平衡和定向功能障碍,导致了眩晕症状的发作[2]。同时颈椎不稳定也可以引起异常牵张和局部的创伤性炎症,研究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