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248812
大小:6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2
《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实效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实效性研宄----以文山州财贸学校14级营销班为例钱蛟杨在社会巨大变革的新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大环境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社会心理环境、人口和家庭结构及获取信息的渠道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学校德育提出丫更新的要求。换句话说,新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将面临严K的字兆战。中共中央W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
2、品质和道德教育,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徳育内容,改进徳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学校德育的实际收效与投入相比十分不协调,收效其微,事倍功半。可以说现实屮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期望,有时甚至出现德育工作“等于零”的结果。而提高实效是徳育工作充满生命活力的根本所在,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工作。为此,我们要正确分析当前德育工作现状,把握时代特点,从德育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
3、作,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一、影响德育实效的问题分析(一)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学校德育较封闭的参与方式间存在反差当代学生处在对外交流日益扩大、通讯传播手段日益发达、社会活动日趋多样化的社会氛围屮,接受着广泛的社会信息。开放的大势一方面使人们增强了商品经济观念,另一方面“一切向钱看”也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行为准则,再加上文化市场上不健康的东西一度泛滥。而学校和对而言,就像是一片净土。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接受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但在家庭中、社会上却耳闻0睹了许多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因此,学生道德品质受到腐蚀,纯洁的心灵也
4、受到污染。所有这些都不能单纯地责怪孩子,也不能简单地埋怨老师的思想工作不力。老师不可能把学生关在封闭的校园里,校园的围墙实际上已经坍塌,八面来风拍打着教室的门窗。学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商潮中显得单薄、脆弱。这种学校德育与学生认识社会的二律背反现象,已经成为造成学校德育实效性反差的根本原因之一。(二)学校德育全面育人目标与家庭教育的畸形目标间存在反差学校教冇耍求学生徳智体伞面发展,而家庭教冇由于家长素质及其价值取向的偏差而导致了畸形发展。这二者间的反差影响了学校德育的质量。许多家长重智轻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十分迫切,在物质需
5、求上舍得大量投资,但在孩子多方面的精祌需求上却很少关心;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深信棍棒之下出秀才;有的家长埋头于个人事业,或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夫妻双双外出打工,根本不过问孩子的思想、学习状况,教育子女的责任“全托”给教师;也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什么社会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什么孩子的全面发展,统统罝于脑后。更有甚者,由于家长自身的道德品质低下,耳濡H染的学生自然也就“近墨者黑”;溺爱型家庭的孩子抓住父母教育子女问题上的盲点和矛盾,在道德修养之路上不断下滑;粗暴型家庭的孩子惧怕家长,养成孤僻、急躁、自卑的性格,家长的暴力手段,反而把孩子推向了社会的阴
6、喑角落。(三)变革的社会现实与学校传统的德育内容及观念间存在误差在育人观念上,日新/!异的社会变革造成当代学生思想观念的现实性、超前性与教育者的“怀旧心理”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这种在育人观念上的“落差”带来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双重困惑”。今天的教育者(包括家长在内),大多是在商品经济很不发达、思想文化封闭、生活条件淸苦、社会变革并不强烈的时代走过来的。这种时代的烙印无疑影响着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以自身的人生经历和价值标准来教育和衡量下一代人。而今天学生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崭新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都无时无刻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
7、思想和行为。这就必然带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育人0标期望值上的差异。此外,学校的德育工作体系繁杂,随意性较强,其评价机制也存在很大的弊端等。二、提高德育实效的基本方法与对策(一)构建一体化、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和内容过去,我们往往把德育工作的目标定得“高、大、空”,脱离学生实际,要求过高过急,欲速不达。如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一直讲到屮学、大学乃至成人,不分层次,统一要求。这种缺乏层次的道德目标不能很好区分道德要求和道德追求,既高乂空,导致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视。其后果是:在德育过程中,重道德认识的灌输,轻道德体行为和道德意志的培养和塑造;在德育效果上,学
8、生主体由于面对过高的S标要求,很容易培养这样一种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