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245353
大小:4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2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副本(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教学形式教师高晶革单位新乡市第十中学课题名称白杨礼赞学情分析一.新课程标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二.课文特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
2、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初二的第四册教材已经涉及到了议论文的教学,同时以编入了小说、诗歌、散文等教学单元。第六单元的学习目标就是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从编者的意图来看,出于以下几种考虑: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散文阅读,在了解散文中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和写作记叙文的能力。2.结合第二篇《醉翁亭记》,第三篇(写作训练)《在那颗星子下》引导学生体验
3、美好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感受山水之美,感受师生之间纯真的情感。3.教材注意到整册的特点,在学习枯燥的议论文的同时欣赏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散文,学习语言,熏陶情感。在教学在要把握好这几意图。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开发智力,熏陶情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三.学生情况分析我担任的是普通班的语文教学任务,班级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初一的一年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
4、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从初一开始教师已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增广学生的阅读面。《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教学目标分析要点: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2、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
5、质。教学重点:1、理清全文脉络,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对表达主旨的作用。3、理解正衬和反衬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注音毡子(zhān)开垦(kěn)外壳(qiào)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潜滋暗长(qián)无边无垠(yín)诸如(zhū)倦怠(dài)婆娑(suō)恹恹欲睡(yān)丫枝(yā)晕圈(yùn)虬枝(qíu)参天(cān)初融(róng)秀颀(qí)2.解释(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
6、围。(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7)楠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8)秀颀:美而高。颀,高。3.熟读课文,回答问题。(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用原文回答)(3)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4)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7、?(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导入新课1、导语:(其一)本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1937年,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国民党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多次发动反共高潮,并使日本帝国主义得以集中兵力向我抗日根据地疯狂进攻。在这种情况下,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一心救中国’,成为民族解放战争的中坚力量。正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歌所唱的那样,'她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她领导中国走向光明,她坚持了抗战八年多,她改善了人民生活,她建立了敌后根
8、据地,她实现了民主好处多。'作家茅盾曾在革命圣地延安生活了半年左右,对根据地有着深刻的了解,在回重庆后不久,饱含激情写了《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借白杨作象征,纵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其二)某种抽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