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合理用药

新生儿的合理用药

ID:27222890

大小:320.31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8-12-01

新生儿的合理用药_第1页
新生儿的合理用药_第2页
新生儿的合理用药_第3页
新生儿的合理用药_第4页
新生儿的合理用药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生儿的合理用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生儿的合理用药新生儿药物动力学特点一吸收口服新生儿胃酸少,胃排空时间延长。肠蠕动也不规则,故口服给药的吸收量难以估计,且吸收功能的个体差异也较大。直肠给药虽简便易行,但多不能达到预期的吸收效果。皮肤粘膜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角质层薄,吸收作用强,某些外敷或滴入眼、鼻的药物常引起严重反应。4.肌肉注射新生儿肌肉组织少,特别是局部血流灌注不足(如缺氧、低体温、休克)时,肌肉注射的药物不可能有效吸收。5.静脉给药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是抢救危重新生儿的可靠给药途径。此外静脉给药可调节药物的浓度和速率而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静脉给药一般不用脐血管。二分布新生儿总体液和细胞外液较

2、多,故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受体部位药物浓度降低。2.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脂肪含量低,因此脂溶性药物(如地高辛)不能与之充分结合,则血中游离浓度升高。3.新生儿血浆蛋白与白蛋白浓度均低,且白蛋白为胎儿蛋白,与药物的亲合力较差,因此在血药总浓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游离药物量增加,而使药物作用增强,而半衰期缩短。4.与白蛋白具有高度联结力的药物可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上的联结点,致使游离胆红素增多造成核黄疸。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联结点的药物作用强度药物极强X线造影剂较强阿司匹林、消炎痛、磺胺类弱速尿、磺胺嘧啶无作用抗生素、抗组织胺药、镇静剂、麻醉药、其它利尿剂三药物代谢1.肝脏

3、为药物代谢最主要的器官,药物代谢过程包括Ⅰ期反映(氧化、还原、水解反应)和Ⅱ期反应(结合反应)。新生儿肝内参与Ⅰ、Ⅱ期反应的酶活性均低,因此药物在肝内的代谢率减慢,半衰期延长,仅按公斤体重给药亦造成药物的蓄积作用,如氯霉素所致的“灰婴综合征”。2.肝脏将无活性药物水解成活性药物过程迟缓,不易出现应有的疗效。肝酶O2乳酸钠NaHCO3四排泄大多数药物最终通过肾脏排泄,新生儿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低,均约为成人的1/3左右。使用某些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如抗生素)后,血中药物浓度高,且持续时间长。一周内新生儿抗生素使用多主张12小时给药一次,而一周后相应增至每8小时一次。抗生素在新

4、生儿的合理用药一新生儿感染的特点(一)新生儿特异性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低下,不但易发生感染,且感染易扩散,故最好选用杀菌性抗生素。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发生感染后易并发脑膜炎,在选用抗生素时应注意此特点。(二)病原菌1.有条件时根据细菌培养+药敏的结果选用相应的抗生素。2.病原菌不明时可依据日龄选用药物或联合用药。<3天杆菌感染多见(如大肠杆菌),可选用抗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药物为主。>3天球菌感染多见(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多选用抗革兰氏阳性球菌的药物。二抗生素的药物动学特点(一)脑脊液的药物浓度在治疗新生儿化脑时,应加大剂量使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1.氨苄青霉素

5、在脑脊液中的浓度为青霉素的2倍,可达血浓度的32%。2.第一代头孢类脑脊液渗透性差,第二代的西力欣及第三代的复达新、菌必治、凯复隆渗透性好。3.氨基糖甙类一般不易透过血脑屏障。4.万古霉素进入脑脊液的浓度为血浓度的15%。5.氯霉素、磺胺类渗透性虽好,但在新生儿慎用或不用。(二)肺组织的药物浓度各类抗生素在肺部各组织和支气管分泌物中的浓度存在明显差异,这对肺部感染时药物的疗效有极大的影响。药物支气管分泌物浓度/血清浓度β-内酰胺类、庆大霉素5~20%红霉素、氯霉素>50%喹诺酮类80~200%阿齐霉素50~100倍(三)抗生素的作用方式1.浓度依赖性氨基糖甙类和喹诺酮类的杀

6、菌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即感染部位的浓度越高作用越迅速。2.非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万古霉素和β-内酰胺类的浓度>MIC时,杀菌作用均相同,应尽量争取维持治疗期间的药物浓度>MIC。(四)首过效应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甙类,第一次作用于细菌后再次使用间隔时间过短,反会降低细菌的药物摄取,而疗效降低。(五)抗生素使用的后续作用1.治疗反应抗生素杀灭细菌后,细菌的细胞壁发生溶解,其中部分产物作用于某些可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促进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引起脓毒症、休克和临床症状恶化。杀灭作用迅速的抗生素能减少细菌胞壁炎症产物生成和治疗过程中细胞因子的释放,并使细菌释放的内毒素减少,从而减

7、轻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2.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停用后,在药物水平低于MIC时仍然保持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称为抗生素后效应(PAE)。各种抗生素的PAE持续时间不一,对革兰氏阴性菌的PAE以氨基糖甙类和喹诺酮类较长。根据浓度依赖性作用方法和PAE,氨基糖甙类每日给药一次的疗效大于相同剂量分次给药,因为前者产生的峰值水平较高。此外,每日一次给药所产生的谷值水平较低,引起的毒素性也较小。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一莨菪类药物药理作用:①活跃疏通循环。②兴奋呼吸中枢。③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肌血液循环。④抑制血栓形成。(一)山莨菪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