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094117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1
《文学经典危机与文学教育(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学经典危机与文学教育(1)【内容提要】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文学经典在精神生活与文化建构中的重要性明显衰落,经典化机制本身的合法性受到理论质疑。定位为人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文学教育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调节、完善消费社会的价值体系,培育消费社会中理想的文化主体。经典文本的人文价值与审美价值久经检验,是文学教育之范本,应该为受教育者认真研读。【关键词】文学经典;文学教育;消费社会;文化研究 在任何一个大变革时代,经典都会面临挑战,如“五四”时期,“四书五经”不再成为经典,流传千百年的文言诗文从文学场阈中心骤然边缘化;“文革”时期,诸多文学经典成为“毒草”。但是,在以往社会文化大
2、变革时期,变革者所做的是摧毁旧经典,确立新经典,文学经典所面临的挑战其实是推陈出新,是文学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本文所谓的文学经典危机恰恰并非如此,其新的征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消费社会文化逻辑的展开,视觉文化与媒介文化不断扩张,文学经典在精神生活与文化建构中的重要性明显衰落。黄浩在《从“文学经典时代”到“后文学时代”——简论“后文学社会”的五大历史特征》一文中就提出,由于文化资源充沛,文学在社会生活中不再举足轻重,经典文学时代已经终结,文学进入了“后文学时代”[1]。孟繁华在《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一文中则以极其丰富的材料例证了文学经典的终结[2]。二是由文学批评蝶变出来
3、的文化研究从理论层面质疑经典化机制本身的合法性与必要性。西方文化研究者指出,现存的所谓经典绝大多数出自已经过世的、欧洲的、男性的、白人(Deadan,缩写为D)作家之手,而众多非欧洲的、非白人的、女性的作家却常常被排除在经典作家名单之外,由此可见,超然的审美仅仅是幻象,文学经典不是功利世界中的“飞地”,而是文化权力的竞技场。如何在社会变革与理论消解两面合击下传承与重建文学经典,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学术问题。有学者主张借鉴“利维斯主义”,通过文学教育体制广泛传播文学经典[3]。本文认为,这个主张很有价值,但其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可行性尚需进一步辨析。 一、消费社会中文学教育的可能
4、性与必要性 不管是国内还是全球,当代社会文化正处于大变革时期,这是毋庸争辩的事实。有学者就此提出当代社会已经或正在进入消费社会。本文以为,所谓消费社会不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而是为了突出社会变革时期出现某些新特征、新动向所采用的权宜性指称。由于资本支配力的无限制扩张,当代社会出现了如下一些新特征、新动向:一是当代社会通过现代传媒不断制造消费理念,诱发新的消费需求,拉动社会生产的扩大,使资本得以获取最大利润。让消费欲望发酵,虽然使社会充满活力,但也加剧了人们生活体验物质化单向度发展的态势。二是商品的形象比实体更能获得商业价值。丹尼尔·贝尔说:“消费经济借助于表面事物而得以存在。”[
5、4](P116)包装与品牌在商品营销中的重要性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三是精神文化的创造与接受如同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精神性因素只是作为卖点而受到重视。这些新特征、新动向几乎已成学界常识,本文不再赘述。问题是,我们要透过这些新特征、新动向,追索消费社会文化逻辑的走向,从而考察文学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经济学家认为,消费需求拉动社会生产,消费指数上升不仅是经济繁荣的表征,也是社会物质进步的标志。但是,所谓消费需求其实是种种生活欲望,欲望是否适度就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而是伦理问题、文化问题。在消费社会中,种种生活欲望已经最大限度地被释放,诸多新的欲望还在无节制地被激发。物欲膨胀必然侵吞精神
6、生活领地,消费社会的文化前景可能是精神生活日渐沙漠化。有学者就此指出,消费社会中消费关系已经成为一切关系、活动的基础,消费取代了审美[5]。也就是说,消费社会中人们最终只剩下消费体验,富有精神性与情感性的审美体验必将终结。果真如此吗?消费关系是否已经成为消费社会中一切关系、活动的基础尚是一个问题,即使消费关系已经成为消费社会的基础关系,能否决定消费社会文化逻辑走向又是一个问题。事实上,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消费社会的文化景观:凝聚着精神与情感因子的文学经典在消费社会中时常“发烧”,如漫画版《红楼梦》、网络游戏版《三国演义》销量都非常可观;或大或小,或先锋或古典的艺术展往往不乏人气;不仅
7、流行音乐“粉丝”众多,高雅音乐会也大多能够成功举行。当然,消费社会文化活动中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商业因素,大众化的、娱乐性的视觉文化在过度扩张,精英化的、审美性的阅读文化在不断萎缩,长此以往,文化中精神性因素可能会渐渐变质。但是,一切只是可能而已,而不是事实或必然。消费社会中精神文化呈现生气勃发的气象,至少说明消费社会文化逻辑走向不是已然被决定的,而是具有多种可能。唯其如此,文学教育等文化实践才有参与文化建构的可能性。试想,如果大局已定,方向无法更改,一切主观努力都不能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