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

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

ID:26975850

大小:1.06 MB

页数:96页

时间:2018-11-30

上传者:U-5734
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_第1页
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_第2页
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_第3页
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_第4页
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二章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目的要求: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内涵,掌握农业的本质特征和中国“三农”问题的成因,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内涵,思考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第二章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第一节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科学内涵及特征第二节“三农”问题的重要性第三节“三农”问题的主要成因及表现第四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2 第一节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科学内涵及特征一、农业二、农村三、农民 一、农业(一)农业的外延和内涵1、农业的内涵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依靠生物机能,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农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社会生产部门。 (一)农业的外延和内涵2、农业的外延(1)狭义农业:狭义农业——农作物栽培业。包括:粮食作物生产、经济作物生产、饲料作物生产三大部门。(2)广义农业:广义农业——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四业。传统上概括为种植业和动物养殖业两大类,现可分为种植业、动物养殖业、微生物培养业三大类。(3)最广义(拓展)农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在内的农业产业系统。有的甚至扩展到以生物生产为中心的产业系统。 现代农业体系 (二)影响农业生产过程的三类因素生产对象:生物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生命活力的生物有机体。自然环境:光、热、水、土等。人类劳动 (三)农业的本质特征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本质特征。 农业的本质特征(续1)农业再生产过程包括两类再生产,即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1、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和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而自行增殖的过程,就是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 农业的本质特征(续2)2、农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以保持生命活力的动、植物(和微生物)为对象所进行的人的生产劳动过程,就是农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农业中的经济再生产过程,是农业必然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进行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的要求。 农业的本质特征(续3)3、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关系(1)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彼此结合,相互交织(2)自然再生产的结果与经济再生产的目的一致(3)自然再生产是经济再生产的基础(4)经济再生产对自然再生产起主导作用 (四)农业的一般特征1、农业生产对象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规律2、土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生产资料3、农业生产与外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4、农业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相互依存5、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6、农产品具有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属性7、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烂且体积大的特点 1、按农业的生产对象:第一性生产——以植物为对象的种植业第二性生产——以动物为对象的养殖业(畜牧业、驯养业、水产业、其它)(新兴的微生物培养业) 2、从农业包含的内容看狭义的农业——农作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大农业(农、林、牧、渔)最广义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连接的农业产业化3、按生产的区位不同:绿色农业:单色农业(露地农业)蓝色农业:海洋农业白色农业: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农业 蓝色农业指的是在水体中开展的海洋水产农牧化活动,具体来说,所有在近岸浅海海域、潮间带以及潮上带室内外水池水槽内开展的虾、贝、藻、鱼类的养殖业都包括在内。白色农业——即微生物农业。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以基因工程综合组建的工程农业。 3、按农业发展目标:三高农业高产:单产高、总产量高高质: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安全味美高效: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4、按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方式:有机农业:无机农业: 有机农业(Organic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无机农业(inorganicagriculture):又称石油农业,高能农业。主要靠输入农业以外的无机能量和无机物质,以推动农业生产中物质能量循环的速度,来提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新的农业概念层出不穷无土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型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都市农业精准农业:应用GIS、GPS、DDS、RS技术的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农业生态农业 无土农业——即无土栽培技术。它利用水做溶剂,根据不同作物的生理需求,加以不同量的营养物,配制成不同配方的营养液。以砂石或锯末粉为载体,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目的。同时具有劳动强度低,抗灾抗逆能力强,省工省水省肥的优点。目前主要应用在特需蔬菜的栽培上。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 外向型农业:一国或一地区面向国际市场,借助于国际分工来实现再生产的农业。立体农业是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 设施农业是在人们生活需要不断增长的同时发展起来的,在人为可控环境保护设施下的农业生产。从种类上分,主要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部分。都市农业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 精准农业是一种基于空间信息管理和变异分析的现代农业管理策略和农业操作技术体系。它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状况的空间差异,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在对耕地和作物长势进行定量的实时诊断,充分了解大田生产力的空间变异的基础上,以平衡地力、提高产量为目标,实施定位、定量的精准田间管理,实现高效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和改善环境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客观规律) 从经济地位看: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产生和独立化的基础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从社会地位看:社会安定从生态地位看:生态基础从政治地位看:巩固工农联盟和国家政权,维护国家安全、独立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传统的六大贡献: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增长贡献外汇贡献生态贡献 产品贡献是指农业部门为国民经济提供食物及其他农产品。包括价值贡献和物质贡献。 要素贡献农业为国民经济提供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2005年国家财政农业各税收入936.4亿元。(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到200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是指在2006年从业人员中,以从事农业为主的从业人员,包括我国境内全部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的农业从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指2006年末农村住户常住人口中16周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总量5310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50.8%;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64%。农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 市场贡献一是农民作为买者,购买服装、家具、日用品及建筑材料等消费品和农药、化肥、种子、农膜、农用机械及其他农业投入品。二是农民作为卖者,在市场上出售粮食、棉花、水果、肉类和其它工业加工原料。2010年预期全国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万亿元,平均年增长约10%。 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为国民经济发展赚取外汇。外汇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直接贡献,二是间接贡献。直接贡献:农产品直接出口赚取外汇间接贡献:用农业赚取的外汇购买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生产出的工业产品再进行出口创汇。2008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0%。 增长贡献增长贡献即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2008年前三季度,农业增加值218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1.3%。按照增加值衡量,农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8.3%。 生态贡献指农业具有植被国土、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提供各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等多种功能。 3、农业的功能商品功能:提供食物和纤维非商品功能: 农业的非商品功能环境功能粮食安全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形成和保护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农业的环境功能:环境保护(农业景观、生态平衡)、补充地下水、维护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农业的粮食安全功能①定义:指所有人在人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物。②构成要素: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卫生安全、质量和偏好③实现途径:依靠自己生产(自给自足)/依靠进口/二者结合开放贸易有助于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反之又有利于稳定粮食进口国的价格和保障其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的社会功能:为农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及社区活动。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农业还可以消除贫困,替代社会福利保障。 农业的经济功能:保障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作用保持国土空间上的平衡发展提供消遣场所文化和历史继承农业景观社会公平 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不发达经济发达经济(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下降的规律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下降规律1、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下降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2、农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下降 3、农产品出口额所占比重逐年下降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正确地认识农业份额下降规律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看待农业比重下降:相对比重下降,绝对数量增长,水平提高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农业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其它部门的增长速度快于农业的增长农业比重下降≠农业萎缩,其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变 二、农村(一)农村的界定农村是泛指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空间。农村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自然特征和社会职能特征的综合体。 要明确:1.农村是一个地域范围。2.农村的形成是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3.农村是一个庞大的复合系统。4.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二)农村经济是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是农村中一、二、三次产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和。在农村综合体内从事经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内容和方式、作用的总和。中国农村经济包括农村中的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金融、交通运输、服务业等经济部门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三)中国农村的特征1、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之一。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较多,其它部门的经济活动大都同农业生产有联系。2、经济发展水平低。3、血缘关系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4、劳动力的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就业任务繁重5、农村是潜在的大市场。 三、农民(一)农民的内涵西方国家对农民和农业生产者的内涵的不同。(peasant----farmer)Afarmerisapersonwhoisengagedinagrarianbusinessbyusingland.Thetermfarmerusuallyappliestoapersonwhogrowsfieldcrops,orchards,vineyardsormarketgardenswithaviewtosellingtoothersasfood.Theymay,however,providerawmaterialsforindustrialpurposessuchasgrainsforalcoholicbeverages,fruitforjuices,hidesforleather,andwoolorflaxforyarnsandcloth-making. Peasant有身份的内涵,而farmer是职业的内涵。农民相对的是市民,农业生产者相对的则是教师、工人、公务员等。 F.Ellis对发展中国家农民的界定:是主要利用家庭成员的劳动从事生产并以此为经济来源的居民户。我国农民的表述:是具有农业户口、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 (二)农民的特征1、有限理性的经济人。2、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生产的自给性和市场性紧密结合在一起。3、农民与市场关系的不完全性。 第二节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一、“三农”问题的核心“三农”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的总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相互联系的“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农民的利益问题——归根结底: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我国现阶段的农民问题是:解决温饱后的建设小康和实现富裕的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权益问题 “三农”问题发展的始末中国现阶段“三农”问题的形成始于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到20世纪80年代末,逐步形成了城乡分割、工农对峙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末,“三农”问题日益突出,矛盾尖锐。 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一)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毛泽东的论述邓小平的论述新一代领导人的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 (二)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问题农业——基础产业农村——最广阔的地域农民——最庞大的群体、最贫困的阶层 (三)是社会稳定和富裕的基础农村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村的富裕的整个社会富裕繁荣的基础。 (四)是中国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关键中国的小康关键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 第三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三农”问题的主要成因、表现和实质一、“三农”问题的主要成因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问题的表现和实质 一、“三农”问题的主要成因——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一)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概念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结构,1954二元经济结构: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两极:落后的农业部门——相对现代化的工业部门; 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二元社会结构:即社会呈现出相应的两极:落后的农村——相对发达的城市;落后、愚昧的农民——教育良好的城市居民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核心:影响要素的自然流动,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原因:实施向重工业倾斜的工业化策略一是历史原因:经济底子薄弱;处于英美的封锁中;要求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二是制度原因 -制度原因制度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具体的制度:1、户籍管理制度:把人口分为:农业户和非农业户---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2、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1950年代到1980年代中后期--对粮食、棉花、油料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一类农产品实行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办法--对生猪等重要的二类农产品实行上交完成国家计划后,余下的可以自由处置的办法--对其余的农产品可以自由处置 3、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严格的农村组织管理制度。---三级:人民公社(乡镇)、生产大队(村)、生产队(社或组)---队:生产队为基本的生产和分配实体(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 4、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和农业税通过这两种方式抽取农业剩余,实现我国工业化的资金积累,完成农业剩余向工业、向城镇的大规模转移。单位:亿元81.5万17551979-1994551009781950-1978(2)为(1)的倍数“剪刀差”(2)农业税(1)时期 5、与户籍管理制度密切相联的其他城乡分割制度---就业制度---生活必需品供应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粮食等多种补贴;无偿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休养、退休养老金、抚恤费---公费医疗制度---教育制度---基础设施建设制度 (四)中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结果---重工业倾斜发展,超常增长---农业发展滞后---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衡21:13651952-1990增长倍数之比农业增长倍数工业增长倍数时期 农业和工业关系的动态演变第一阶段:农业支持工业发展阶段——工业化初期。以农养工。第二阶段:农工平等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农业剩余自留。第三阶段:工业支持农业阶段——工业化中后期。以工养农。坚持工农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到2.6万亿元,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 趋向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三农”问题积重难返 二、“三农”问题的表现和实质1、农民增收困难---收入水平低。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81元。---负担沉重“头税”轻(农业税),“二税”重(村提留和乡统筹)“收费”是个无底洞 2、农民权益无法保障政治权益政治决策权、政治参与权、政治利益表达权缺失经济权益 市场经济下“三农”问题的实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独立的、成熟市场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问题表现为:农民与市场的协调问题→政府、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关键是: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的形成。实质:平等。----市场经济的原则之一。即农民能否享有平等的政治权益和经济权益。 第四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根本:给予农民平等的权利(经济权利、政治权利),使之尽快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一、基本思路深化农村改革,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十六大总结我党处理城乡关系的时间经验和教训提出的重大思路 改变过度向工业倾斜的工业化战略目前,城乡之间发展呈现非均衡和恶性循环状态。城乡关系不顺表现在:城乡差距过分悬殊。---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加上城市居民的医疗、住房等补助,实际差距更大。 ---关键在于: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城乡互动,共同发展。 二、具体措施(一)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民增收(二)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三)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四)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五)消除不合理的制度基础,促使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发展(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一)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的计算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增收的渠道:农业、非农业农业:农林渔牧业非农业: 农民和农村面临着三大挑战:---工业化(农业所占比重下降)---市场化(以体制转轨为特征)---国际化(以加入WTO为起点) 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性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中共中央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 “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1、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2、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的农外收入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加快乡镇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小城镇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 (二)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把农村工业纳入城市工业体系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基础主体、多层次的包含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的工业为拉力。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我国的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农村工业和小城镇统筹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要素的合理、自由流动产权保障民主公平的市场环境 (四)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支农支出仅为财政收入的3-4%。加大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投入体制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农业补贴,维护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 (五)消除不合理的制度基础,促使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发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变按照是否农业户口的划分标准为按居住地进行户籍管理,逐步取消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政策就业制度通过招考等手段,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 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养老、失业救济保障等)医疗制度基础设施建设制度 (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上岗前的技能培训农业技术培训经营能力培训文化培训 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农业农村农村经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二、简答1.简述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之间的关系。2.如何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3.正确解决三农问题有何重要性?4.如何理解“三农”问题的实质?5.简述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三、论述题1、论述中国“三农”问题产生、形成的原因2、论述促进农民增收的举措 观看录象思考题:1、中国农民如何由包袱向财富转变2、对城乡居民生育的成本-收益对比分析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一次书面作业 任选一题1、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以往的农村建设相比,有哪些不同?2、自2004年以来,政府采取了哪些扶农助农措施?取得哪些绩效?3、论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4、论述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