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116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116例临床观察

ID:26932863

大小:7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30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116例临床观察_第1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116例临床观察_第2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116例临床观察_第3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116例临床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116例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116例临床观察吉林省敦化市中医院内一科133700摘要:目的观察中丙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心力衰竭218例,分治疗组116例(加用中药治疗以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为主)和对照组102例(丙药常规治疗)。观察指标心功能改善情况,括心悸、呼吸困难、肺部啰音、下肢浮肿等。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后心功能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丙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和临床症状。关键词:中丙医结合;温阳益气;活血利水

2、;心力衰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常见病、多发病,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晚期并发症,病死率较高。笔者应用中丙医结合治疗CHF116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木院2012年1月一2015年1月门诊及住院患者。符合NYHA心功能不全分级(II一IV级)的患者218例分成两组。治疗组116例,男69例、女47例,年龄(62±28岁);其中冠心病缺血型心肌病46例、高血压病30例、肺心病27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对照组102例,男62例,女40例,年龄(61&plu

3、smn;29岁);其中冠心病缺血型心肌病50例、高血压病21例、肺心病20例,扩张型心肌病9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心功能差别无显著性。1.2治疗方法对照组用丙药常规治疗方法,即吸氧、利尿、扩血管、营养心肌、扩张冠脉,有感染症状者控制感染治疗。(速尿片20-40mg口服,螺内酯20-40mg口服,每日1-2次;必要时速尿20-40mg静注1次;依那普利5-10mgU服,每Hl次;倍他乐克6.25-25mg口服,每曰2次;异山梨酯10mg口服,每日3次;必要吋加用地高辛片0.125-0.2

4、5mgU服,每日1次。密切观察血钾、血钠、血氯变化)。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以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为主方,基本方组成:制附子10g(久煎40分钟)、黄芪30g、党参30g、桂枝15g、茯苓20g、葶苈子20g、当归15g、白术15g、丹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5g、大腹皮15g。两组均14天为1疗程。1.3观察指标心功能改善情况,包括心悸、胸闷、气促、呼吸困难、肺部湿啰音、双下肢浮肿及腹围等。1.4疗效评定按NYHA分级标准,治疗后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为显效;心功能改善1级为有效;心功能无改善

5、为无效。1.5统计学处理对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2、结果2.1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2%,对照组总冇效率为88.2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1】CHF是临床极为严重而常见的综合征。由于其发病率高,生

6、存率低,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挑战之一。S前治疗的主要方法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在临证中应用中医药治疗冇明显优势。我科应用温阳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衰取得较好疗效,为此从艽病因病机及临证辩证体会如下。《内经》虽没有心衰的病名,但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已有所论述。《素问·平人气象论》曰:“颈脉动,喘咳急,曰水,……足胫肿曰水。”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治》中明确提出“心水”之名。症见身体乏力而沉重,下肢浮肿,气短,不足以息,其则喘不得卧,心烦燥扰不安,肝大等一系列表现。与现

7、代心衰的临床表现类似。从心衰不冋发展阶段的临床表现来看,中医学一般将艽归属为“心悸”“喘证”“心水”“痰饮”“积聚”“水肿”等范畴。中医认为心脏的生理功能首先是主阳气,苏次是主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为阳中之太阳”。《素问·瘘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心为火脏,主血脉,血液在脉道内正常循行,必赖于心阳之温煦与鼓动。血脉亦充足,才能蕴蓄阳气,安谧神志。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人体心脏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心气是构成心阳的基础。而心气(阳)虚则血流瘀滞而产生水饮、血瘀等病理产物

8、。《内经》:“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金匮要略》则开创性地提出“血不利则为水”的论点。明代刘纯《伤寒治例》:“气虚停饮,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均明确指出心气虚,心阳虚为心衰的主要原因,血瘀和水停为心衰的重要病理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心气(阳)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心下,或水泛全身。从而引发了心悸、喘咳、水肿等一系列心衰症状。《内经》提出的治水之法“开鬼门,洁浄腑,去菀陈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