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931893
大小:68.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30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刘磊周方红张秀娟黑龙江大庆龙南医院心内科163453【摘要】目的探讨中丙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在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25例采用中丙医结合治疗;对照组25例仅采用丙医常规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用药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通过治疗,观察组的临床症状疗效和心电图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2%和95.98%,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67%
2、和83.7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o结论:中丙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优于单纯的丙药治疗方法,只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关键词】中丙医结合;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临床疗效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冠心病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者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表现。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运用中丙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13年1
3、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诊断结果都符合《内科学》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47.8岁,患病时问0.8〜15年,平均7.5年。其中稳定性心绞痛1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8例,变异性心绞痛6例。对照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47.6岁,患病时间0.9〜15年,平均7.6年;其中稳定性心绞痛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2例,变异性心绞痛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均无显著性差异(P〉0.
4、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每日U服1-2次长效消心痛,每次20mg;每天口服1次肠溶阿司匹林,每次75mg;心绞痛发作吋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冇其它合并症者进行对应治疗;30d—个疗程,共计两个疗程。观察组以对照组治疗方案为基础,加服自拟补气活血汤,方剂如下:党参、黄芪、丹参各15g,炙甘草、川芎、当归、郁金、地龙、枳实、薤A各10g,红花6g,肉桂3g;临证加减,痰浊者加法半夏、瓜蒌各10g,胆星6g;阴虚者加麦冬、玉竹各10g;阳虚者去党参加红参20g,附子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
5、次口服;30d—个疗程,共计两个疗程。1.3疗效评定标准①心绞痛症状疗效标准[2]:显效,轻中度心绞痛症状消失或者基本消失,轻重度心绞痛症状基本消失或者减轻到中度;奋效:轻度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和持续时间奋明显减轻,中度心绞痛症状减轻到轻度标准,重度心绞痛症状减轻到中度标准以下;无效:症状与治疗前相同或者加重。②心电图疗效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到大体正常或者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降低在治疗后冋升0.05mv以上,但是未能达到正常水平;在以R波为主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到25%或者T波由平坦变直,
6、房室或者室内传导阻滞改变;无效:心电图基本和以前相同或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v,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倒置的T波加深到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平坦,平坦波变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O.O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2%和80.67%
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讨论心绞痛属于冠心病的•-种,主要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可放射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并伴有气短、自汗、主悸、胸闷、胸痛等症状。中医心绞痛属“胸痹”,病位在心,与心、肝、脾、肾相关,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正气亏损、气虚阳虚导致癖血形成。故针对心绞痛的治疗,中医上要通补兼顾。本研究自拟补气活血汤,其中党参、黄芪、炙甘草等具益心气通经利脉之效,枳实、薤白则行气宣痹通阳;余者诸如当归、
8、丹参、郁金、红花等药具活血癖之功,诸药合并可奏益气活血、宣痹通阳、温养肾气之功效。全方可增加冠脉血流量,抗凝溶栓,改善心肌供血,强心利尿等由本研究可知,25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价值。参考文献:[1】杨国辉.复方丹参滴丸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论坛报,2010,9(21):1[2]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学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中华内科杂志,1981,20(4):25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