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926056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30
《高中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的方法思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中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的方法思辨【摘要】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研究性工作,本文对高中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鉴赏教学 一、鉴赏性阅读的涵义 阅读教学,是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得阅读技能和思想的程序。其实质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理解的复杂过程。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没有阅读教学也就没有语文教学。鉴赏性阅读是读者在特定心理机制的基础上,将文字符号转化为意象,能动地体味作
2、品情感,感悟和把握作品内涵,从而得到心灵陶冶和精神提升的过程。它是指以鉴赏作品的艺术形式为主要目的阅读。在了解读物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的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欣赏和鉴赏。通过阅读,力求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智领悟的认识高度,逐步培养和提高艺术的审美力。 二、高中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1.语音诵读法 所谓语音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短小精悍的诗歌、散文或诗文中精彩的段落。进行诵读教学要做到:第一,抓住
3、“理解”这一中心环节,它是诵读教学的基本前提。第二,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准确、响亮、流利、有语气。第三,注意培养诵读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如采用提纲背诵、限时背诵、接力背诵、抽签背诵、打擂背诵、男女生对抗背诵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兴趣和潜力,提高背诵的效率。第四,要适时复习,不断巩固。另外,在组织诵读训练中,要注意纠正部分学生不良的朗读习惯,要求他们切实做到准确、响亮、流利而有语气。 2.互动对话法 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同时也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对话。对话理论追求的是一种
4、介入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在以互相关联而又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对话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创造达成各自的完善和满足。正是这种对话的存在与延续,使得介入双方的话语都具有了其存在的价值。同时,正是在这具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个体才有可能不断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教师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并非被否定,而是得以重新建构。教师的权威并非凭借外部制度的确立与保障,而是应该通过教师内在的人格力量加以维系。在这种类似伙伴的关系中,只有当教师尊重交往、积极参与才有可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并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建立富有生成性的对话关系。
5、教师需要逐步适应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教”的转变,把教科书放入所有教学资源中来对待,脱离对教科书的盲从与迷信。教师与学生应该能够用独立的意识、批判性的思维与教科书对话,在平等的氛围中探索语文教学丰富的底蕴与灵性之光。这是由教师确定谈话题目,以师生谈话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得出正确结论的教学方法。3.参与研讨法 参与研讨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的方式。讨论形式多种多样,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把一些容易产
6、生歧义的内容或看法提出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鼓励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包括对教材中提出的某些观点和教师讲课提出的某些看法。用研讨的方法进行文学鉴赏教学要求:(1)抓好认真钻研这一基础环节,必要时要求学生写出书面发言提纲。(2)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课堂既要生动活泼,又要活而不乱;教师既要点拨引导又要避免喧宾夺主。(3)除了一些明显的是非问题需要恰如其分地做出适当结论外,属一般性的认识问题,只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应该允许保留意见。这样对活跃思想,开
7、发智力,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造精神,都有莫大的好处。 4.联想比较法 在高中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想象和鉴赏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环节中恰当的时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促成学生在学科知识上的前后联系。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两篇或多篇作品之间,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识其同、辨其异,从而加深对作品的鉴赏,并从中找出规律性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的一点是,进行比较的作品必须在某种内涵上具有共通性,这样作品之
8、间才具有可比性。所以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之前,自己要先有一番比较,切忌无原则、无目的的联系比较。比较鉴赏的角度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选择不同角度进行比较。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是他在贬官黄州时的同期作品。由于心境相同,所以这两篇作品背后所蕴涵的哲理、情绪是相通的。教师在讲授时,先让学生找到字句上的相近之处,初步感觉两首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