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917719
大小:685.51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8-11-30
《《古典伦理学》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古典倫理學指導老師:田秀蘭教授學生:黃美娥社會工作倫理案例:已婚的立法委員無慾生開著租來的名車載孫眾娛小姐到日本料理店吃午餐,被記者無意間撞見,飯後被狗仔隊尾隨跟蹤發現他們進入知名的汽車旅館違格,之後他們的照片馬上被披露在媒體。無慾生在第一時間馬上承認:大家所想的他都做了,他跟社會大眾抱歉。無太太已經跑回娘家,一直沒出面表達意見。大家很好奇孫眾娛小姐是何許人也?有人說在政商宴會的場合看過她,減肥醫生林症懲上媒體爆料他曾經替孫小姐減肥十公斤。討論:無慾生與吳太太無慾生與孫眾娛無太太與孫眾娛記者與狗仔隊減肥醫生林症懲新聞媒體與閱聽人第一節早期希臘傳統倫理
2、學定義:源自古希臘的ethicos,意思是與道德有關的習性或風俗。因此,一個有倫理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倫理學是一門「義務之學」廣義的適用於:每個人的道德性質。以及適用於:對從事關懷與協助的專業人士的約束力與規則倫理學指導信奉倫理學的原則和規則的人如何做出決策。一個倫理學的體系乃是一個行動的體系,而且是由行動而不是沈思來判別(優劣)的。因此,倫理學本質上就是一門應用的學科。蘇格拉底的倫理學:倫理學是人類精神第一的也是最主要的崇高之處,而且人應該要藉由信守德行來引領他的生命。蘇格拉底深信,不論這樣的人信守什麼目的,不會有什麼壞的事情會發生在這樣的人身上。蘇格拉底的哲
3、學蘇格拉底認為:最聰明的人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跟別人談話不是要指導對方而是提出問題想從對發那裏學到一些東西說話的藝術蘇格拉底式的對話產婆法倫理學的目的:企求良善的生活…幸福從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羅馬時代的哲學家認為生命的目的是由「幸福」的概念所表達的。亞里斯多德認為倫理學的目的乃是獲得充滿快樂的生活。完整的或完美的德性以及滿足的生活兩者屬於快樂。「中庸」之道適切的行為、避免極端的行為。亞里斯多德曾問:什麼是善?如何才能獲得善?亞理斯多德在他的EudemianEthics這本書裡這樣說:「請留意,每個能夠依據自己的選擇而生活的人,都應該為他的優質生
4、活採取某種目的,不論那是榮耀、名聲、財富、還是教養—這目的是他做所有的行動時都會牢記的。因為,不依據個目的來整理自己的生活是極度愚蠢的。尤其,他應該不疾不徐地在心中確定:良好的生活存在於人的什麼地方;什麼條件是一旦失去了,人就不再會有良好的生活。」柏拉圖認為:在我們的靈魂裡,多少會有缺乏對自己的趨力和本能的控制。柏拉圖的理想國他提出警告:我們應該對於強者的「權利」發展出一種倫理態度,以反制對於弱者的壓抑,而且我們應當採行正義的和適宜的,以及「善」的理想。柏拉圖的哲學柏拉圖哲學有兩大基礎:善與美以及知識與道德。善與美乃是一,完美是知識。人因為渴求美而超越了感官世界
5、。人超脫物質和知覺的世界,而到達不可知覺的非物質的理型世界,到達最高的理想—「善」之理型。所謂「柏拉圖式的愛」,是指靈魂渴求從感官世界提升到上一層的世界。愛一件美的事物是一回事,愛「美自身」是另一回事。根據柏拉圖對另一種「愛神」的描繪,他說:「愛神不是神,而是介於永恆和滅亡之間的半神。靈魂也是一樣,介於自然界和超自然界之間。它藉著欲求從無知提升到完美的智慧,而到達對智慧的愛,亦即哲學。正如同善與美之間是有連結的,知識和道德之間也是有連結的。哲學,就其為對智慧之愛來說,是生命教育。哲學並不是辯證哲思,也不是獲得實務知識、科學教育、或者詭辯;哲學是國家的基礎,因此,
6、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哲學家應該是統治者。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我愛我的老師,但是我更愛真理]亞里斯多德柏拉圖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但是兩人的思想卻是對立的,在這張拉菲爾的畫中:柏拉圖左手指天,象徵理想主義(感性),亞里斯多德右手伸向眾生,象徵經驗主義(理性)他們代表哲學的兩大派別:唯心論與唯物論第二節斯多葛學派與伊比鳩魯學派幸福與倫理學斯多葛學派認為:要減少外在物質環境對於靈魂的影響,,禁制追逐世俗的歡樂,將重點放在「現在」,不預測未來;認為「死亡」是不可避免與無須害怕的。希望能達到「靈魂的寧靜」他們的哲學分為三部分:邏輯學、物理學、倫理學,他們以「果園」的比喻來
7、說明這三部分的重要性。邏輯學代表保護果園的圍牆;物理學表示正在成長的大樹;倫理學則是這園子裡的果實。他們的倫理學立基點在於:對於外在世界發生在人類身上的事情要抱持什麼態度?才是在人類的掌控之中的。人活著的目的就是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並與其他人合作,這樣子就能夠讓人過著快樂的生活。當靈魂的寧靜沒有受到衝動的干擾時,就會得到快樂。斯多葛學派的理想是「冷淡」,意思是說,免除有害的衝動,例如狂歡、煩惱、慾望、害怕。斯多葛學派認為:善的行為起自正當而真實的洞見,惡的行為起自錯誤的見解,德性的本質就是對於生活的價值具有道德的洞見伊比鳩魯學派:認為所有人對於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都有
8、基本的了解,因此每個地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