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90997
大小:126.24 KB
页数:106页
时间:2017-11-17
《预科系15届入行论班第一次考试复习题答案汇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预科系15届入行论班第一次考试第1节课1、学习《入菩萨行论》有什么重要性?(答案在:第一课的2、10页,4课的53页,6课的88、89页)答:佛弟子应了解佛教的教义,趋入佛法,要完整学习佛教的有关知识,理论和修行给合起来,才能调伏自相续,成为名实相符的佛弟子,否则相续很容易与佛法相背离,调伏不了烦恼。《入菩萨行论》阐述了趋入菩萨行为的修行方法(入菩萨行就是趋入菩萨的种种修行和行为),是集汇集论、次第论、实修论、解隐论于一身的殊胜论典。《入菩萨行论》完整无缺正确无误的宣讲了所有大乘基道果(基是所知之法的本基,即万法本基,诸法实相;道是能知的修行道路;果是修行的结果)的
2、次第,涵盖了整个大乘的所有教义、经论,是为想修学大乘佛法的善缘者而造的,能令想趋入大乘的修行者,生起菩提心,行持佛妙法,成就无上佛果。2、《入菩萨行论》在印度、藏地、汉地的弘扬情况是怎样的?(答案在第7页1-2段,第7-11段;藏地在12-18段,22-25段,第8页1-6段,12-17段;汉地在第9页15段-25段,第10页1-7段)答:1、根据堪布根华的《入菩萨行论注疏》,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可见当年的印度大德们对本论是何等重视。2、在过去的印度,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
3、真正有利于众生,才可以有“出版权”,故从108个注疏就能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是非常重视的。藏地:1、翻译成藏语的《入行论》,大概有八本。2、这部《入行论释•善说海》当中,印度最主要的几位论师,如普明论师、贤德巴的教言,基本上都已引用了。3、藏传佛教中,不管是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还是我们宁玛派,每个寺院共同认可的、必须要学的一部论典就是《入菩萨行论》。4、华智仁波切的传记中说:宁玛派,依无著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善说海》,华智仁波切出世以后,则有堪布根华、根桑秋扎等的注释(藏传佛教中,此类广为人知的讲义大概有20多个),尤其是噶当派,《入菩萨行论》被尊崇为
4、必须要学的“噶当六论”之一。5、藏传佛教有103函《甘珠尔》、250多函《丹珠尔》,各派大德所造的论典也不计其数,在这么多的千经万论中,各大教派一致公认必须要学习的,唯有这一部《入菩萨行论》。6、不仅如此,藏传佛教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的教证。例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过三分之一左右,《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引用了相当一部分,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的诸多论典中,《入菩萨行论》的颂词也随处可见。汉地:1、在唐朝佛教非常兴盛的时候,《入菩萨行论》还没有译成汉语,2、后来宋朝永熙二年(公元98
5、5年),有一个叫天息灾的译师,才将此译成了《菩提行经》,可能因为众生的福德因缘吧,这部论典在汉传佛教中一直没有得到广弘。3、近几年来,隆莲法师翻译了甲曹杰的《入菩萨行论注释》,4、台湾的如石法师也到印度求得了《入菩萨行论》的传承,经过很长的时间,认真翻译了本论,同时撰写了《入菩萨行论浅释》,还探索了《入菩萨行论》与《学集论》、《经集论》之间的关系。从现在的一些情况来看,汉传佛教学习《入菩萨行论》还不足够,我希望各大寺院、居士团体,或者佛教中心、居士林,应该主动学习《入菩萨行论》。3、寂天菩萨生平有几个稀有传记?了解传记有何必要。(答案在12页的2-7段)答:寂天菩萨
6、生平有七个稀有传记。如颂云:本尊生喜住烂陀,示迹圆满破诤辩,奇异事迹与乞行,为王降伏诸外道。”了解寂天菩萨的传记一方面可对作者生起无伪的信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对圣者的真实信心,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也很容易生得起来。第2节课4、在闻受《入菩萨行论》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闻法规则?(答案在25页-34页)答:首先,闻法时的发心相当重要。如果发心不正,即使下很大功夫苦修,也无法得到理想的结果。所以不管修什么样的法,发心,必须要远离贪嗔痴。发心可分为善的发心、不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以恶心闻法不仅没有任何利益还有极大的过失,如果非要造恶业依靠世间法会比较合理,以无计心听法意义
7、也不大,最好以善妙的发心,也就是以利益众生的心来听法。这种发心又有上等、中等、下等三种,1.(下士道的发心是:听法后,可暂时获得一些世间利益,对人天福报有一定帮助,但诸佛菩萨的果位、阿罗汉的果位是得不到的)。2.(中士道发心者侧重于自度,就是自己想获得阿罗汉果位,或者想获得寂灭的发心,因发心不正,带有自私自利的成分,只能获得小乘的解脱。)。3.(最好的发心就是第三种,上士道的发心。也就是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听法不为占时享乐,也不为了后世安乐,而是为了天边无际的众生离苦得乐。这样的发心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哪怕在一般人的相续中生起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另外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