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眼中有人人心中无——结合《屋顶》一课谈教学创新

人人眼中有人人心中无——结合《屋顶》一课谈教学创新

ID:26892951

大小:5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29

人人眼中有人人心中无——结合《屋顶》一课谈教学创新_第1页
人人眼中有人人心中无——结合《屋顶》一课谈教学创新_第2页
人人眼中有人人心中无——结合《屋顶》一课谈教学创新_第3页
资源描述:

《人人眼中有人人心中无——结合《屋顶》一课谈教学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人人眼中有人人心中无一一结合《屋顶》一课谈教学创新张娇江苏省武进中等职业学校摘要:对建筑专业学生介绍、讲解《屋顶》这一A容,有助于他们认识我国的建筑特点。其教学创新表现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和布置作业三个环节。关键词:教学创新;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d;布置作业;作者简介:张娇,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武进中等职业学校。“编筐编篓,重在收门”。就建筑工程来说,随着建筑结构的延伸,最后便自然过渡到“收口”环节屋顶。从建筑结构看,砖石、梁柱的增减,自然会影响建筑的观赏性,但缺屋顶便根本无法称其为屋;从建筑内涵看,它乂是社会历史面貌最集中、最明显的外在体现;从建筑装饰看,它又

2、是彩绘、藻井、天花等内、外饰物的存在依托。此外,屋顶在建筑者的心R屮又有很特殊的位置:纵然屋顶是“封顶制作”,但又往往不为人们关注。当人们拾级而上,或点评饰物的技艺,或赞叹建筑的宏伟,而最富历史内涵的屋顶反而被忽略。这样,便使屋顶成为“人人眼中有,人人心中无”的摆设了。作为建筑设计者,确有对于这种“冷漠”的不平:屋顶翘然屹立,勾心半角,姿态万千,为人们遮风挡雨;屋脊长长短短的变式,造就出万千气象,用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进行历史的诉说。对这一沉甸甸的内容,如何向学生传授?下面通过《屋顶》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来说明笔者的创新设计。一、导入新课“导入”的两种设计及特点分析:笔者在常规导入

3、方式基础上,进行创新,其效果通过表中的“对比分析”不言自明。二、讲授新课1.知识传授。学习这一内容的知识目标是:(1)能画出屋顶的基本构架,并能说出屋项基本的构架名称;(2)能归纳出屋顶的主要颜色,能说出装饰物的名称;(3)能指出不同类型的屋顶、装饰物以及颜色的用途。屋项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尽管学生对这个结构已经司空见惯,但对屋顶的构架及其功能,并不了然。人在陌生事物面前,总要遵循这样的认识途径:即感知一同化或顺应,从而消除认识冲突。如果认识对象是复杂的事物,就要把它分解成简单事物,逐一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对各个部分的认识组织起来,形成总体认识。那么,这个认识途径如何运用于这个内容

4、的教学?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自制模型,通过感知建立屋顶表象;再返回模型,通过梁脊变化,展示各种屋顶变式;最后演示课件,使模型化的屋顶,变成常见的屋顶,使认识与经验挂钩。这个过程可以简化成以下图示:在认识与经验挂钩的过程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被一一攻破,同时也形成了演示和讲解的教学方法。知识目标(2)、(3)的设置是对学内容的进一步提升。无论什么样的房屋都是历史的积淀,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这种内涵首先表现在屋顶的颜色及饰物上,因为颜色和饰物是社会等级最明显的特征。但学生很少了解这些知识。所以我抓住这个关键的表征,补充新知,把建筑物的“屋顶”重新推回到原来的建筑环

5、境中去认识。另外,这一内容并不是针对建筑工程类所有专业编写的,但专业群内的学生如果都能了解一下,这对于认识我国的建筑特点也是大有裨益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其改革创新。现将常规内容与我的设计做如下对比:2.技能训练。学习这一内容的能力目标:能辨别各类屋顶的类型,并能排列屋顶的等级。如何达成这一A标?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是创新的场所,实践是检验能力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学设计的视野,就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笔者的做法是在教学之前,首先组织课外活动,包括实地考察,资料收集,照片拍摄,问题讨论等。用活动为能力发展找实践依托。那么,在课堂上又如何实现能力培养的重任呢?我们采取的手段是,提出挑

6、战性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比如,利用课件比较民居与宫殿屋顶颜色的差异。又如,根据课内之所学对屋顶进行等级的排列。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求学生必须将所学的知识和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结合起来。三、反馈练习和布置作业我是这样设计反馈练习的:观察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多媒体展示),思考:它采用了怎样的屋顶?为什么?我是这样布罝作业的:视频展示雍和宫的整体院落,学生思考:为什么中轴线上的建筑屋顶的颜色与两旁配殿屋顶的颜色不一致?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根本0的。反馈和作业题的设计,就是坚持这一原则。要求学生根据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实际问题作出解答,从而达到知识、方法的迁移应用,完成

7、学习的最终环节。参考文献[1]姜晓琳.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2017(04):94.[2]姚王和.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视点,2013(11):16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