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阳明学的宗教化论文

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阳明学的宗教化论文

ID:26845178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9

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阳明学的宗教化论文_第1页
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阳明学的宗教化论文_第2页
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阳明学的宗教化论文_第3页
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阳明学的宗教化论文_第4页
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阳明学的宗教化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阳明学的宗教化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阳明学的宗教化论文.freelation)。仿佛在敬的过程中,天命、天道愈往下贯,我们主体愈得肯定,所以天命、天道愈往下贯,愈显得自我肯定之有价值。”21李泽厚对现代新儒家虽多有批评,但在对儒家“敬”观念的理解上,却和徐、牟二人是一致的,所谓“它不是指向对象化的神的建立和崇拜,而是就在活动自身中产生神人一体的感受和体会。从而,从这里生发不出‘超越’(超验)的客观存在的上帝观念,而是将此‘与神同在’的神秘畏敬的心理状态,理性化为行为规范和内在品格。”22儒学传统中“敬”的内涵已然如此,对于并不特别重视“敬”的观念而以高扬道德主体

2、性为宗旨的龙溪而言,信仰良知更是体现为主体的高度自信和自觉。龙溪在《过丰城问答》中如此描述了对良知的信仰:有诸己谓信。良知是天然之灵窍,时时从天机运转。变化云为,自见天则,不须防检,不须穷索。何尝照管得?又何尝不照管得?……若真信得良知过时,自生道义,自存名节,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营,而自不过其则也。23在为张元忭(字子荩,号阳和,1538-1588)所作的《不二斋说》中,龙溪写道:夫养深则迹自化,机忘则用自神。若果信得良知及时,即此知是本体,即此知是工夫。故不从世情嗜欲上放出路,亦不向玄妙意解内借入头。良知之外,更无致法;致知之外,更

3、无养法。良知原无一物,自能应万物之变。譬之规矩无方圆,而方圆自不可胜用,贞夫一也。有意有欲,皆为有物,皆属二见,皆为良知之障。于此消融得尽,不作方便,愈收敛愈精明,愈超脱愈神化。变动周流,不为典要,日应万变而心常寂然。无善无不善,是为至善;无常无无常,是为真常;无迷无悟,是为彻悟。此吾儒不二之密旨,千圣绝学也。24在与赵志皋(字汝迈,号濲阳,1524-1601)问答的《金波晤言》中,龙溪说:若信得良知及时,时时从良知上照察,有如太阳一出,魑魅魍魉自无所遁其形,尚何诸欲之为患乎?此便是端本澄源之学。25在《答周居安》的信中,龙溪也指出:若果信得良

4、知及时,不论在此在彼,在好在病,在顺在逆,只从一念灵明,自作主宰,自去自来,不从境上生心,时时彻头彻尾,便是无包裹;从一念生生不息,直达流行,常见天则,便是真为性命;从一念真机,绵密凝聚,不以习染、情识参次其间,便是混沌立根。良知本无起灭,一念万年,恒久而不已。而所谓“有诸己谓信”,正表达了龙溪对于信仰的规定是内在自我的觉悟,本真人性的开发。在这个意义上,对良知的信仰便不是表现为对外在于主体的超越者的顶礼膜拜,而是展开为不断深入发掘内在本然善性以转化实然自我的致良知工夫。并且,对于致良知工夫的具体实践,无论是在“心体立根”还是从“一念之微”入手

5、,27“信得及”都可以说是贯穿于其中的一个基本态度和信念。四、龙溪所展示的这种儒学的宗教特征,在中晚明阳明学的发展中是具有相当代表性的。如果说这种宗教化的趋势以良知信仰论为核心,强调对自我良知心体的高度自觉自信,由此获得成就圣贤人格的终极根据,与天地万物建立一种彼此感通的亲和一体关系,那么,中晚明许多阳明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这种良知信仰论的特征。如周汝登(字继元,号海门,1547-1629)曾说:“信能及者,当下即是。稍涉拟议,即逐之万里。然有程途可涉,人便肯信;不行而至,便自茫然,所以开口实难。”28“人人本同,人人本圣。而信是此人人本同

6、、人人本圣之本体。故信,则人人同,而为圣人;不信,则人人异,而为凡人。”29刘塙(字冲倩,生卒不详)也说:“当下信得及,更有何事?圣贤说知说行,只不过知此行此,无剩技矣。只因忒庸常、特平易、忒不值钱,转令人信不及耳。”30焦竑(字弱侯,号澹园,1541-1620)更是指出:“信者,实有诸己之谓。吾人果能信得及,则实有诸己矣。此信一真,美大圣神相因而至。”31而罗汝芳(字惟德,号近溪,1515-1588)为了强调肯信内在良知的重要性,甚至将“尊德性”中的“尊”解释为“信”。他说:“所谓尊者,尊也,信也。故不尊德性,则学为徒学矣。然尊而不信,则尊焉

7、能成实尊耶?32对于这些阳明学者来说,作为道德实践、成就圣贤人格以及“知性、知天”的根据与始基,良知心体不是知解求索的对象,而是实有诸己的先天实在。因此,对于良知心体的肯定,就应当表现为当下即是的信仰而不是理智的认识活动。只有当下“信得良知及”,“成己”、“成物”的道德实践才能得以展开,圣贤人格的成就才有可能,“知性”、“知天”而“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天人合一”之境也才能够实现。罗伯特·贝拉(RobertN.Bellah)曾经指出,“早期现代宗教”(earlymodernreligion)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于“个人与超越实在之间的直接关系”(th

8、edirectrelationbetents,Princeton,1952,P7。14、当然,如果就儒家“天地之大德曰生”而言,则创造活动(生)也同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