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德教学与人格塑造综述

对道德教学与人格塑造综述

ID:26791876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9

对道德教学与人格塑造综述_第1页
对道德教学与人格塑造综述_第2页
对道德教学与人格塑造综述_第3页
对道德教学与人格塑造综述_第4页
对道德教学与人格塑造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道德教学与人格塑造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道德教学与人格塑造综述对于高尚人格的教育,不仅要求其思想意识符合道德准则,还要把这种道德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即古人所谓“道德践履”,这并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甚至比“学”和“思”更加困难。孔子经常勉励自己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教育和塑造高尚人格时需要重视先学而思,先思而行,在道德践履中提高精神境界。对高尚人格的教育和修养过程,孔子的观点并不过时而且有其合理的一面。他认为,高尚人格的教育与塑造并非短期可以完成,而是由浅入深,由偏到全,由表及里的循序渐进过程,必须经由长时期的学、思、行的认真学习、反省和刻苦磨炼。“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2、逾矩”。人当老年时才有可能把学、思、行三者融为一体,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非被迫依照道德规范行事,是完全由内心修养与外在局限而成,这是人格教育与塑造达致的最高境界。孟子从人性论方面,论证了高尚人格存在的现实可能性,阐述了人格教育与塑造的途径。即人之所以与禽兽有本质区别,正由于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其社会属性的一面需要“人伦”规制或约束,“人伦”的内核便是所谓“仁”。孟子常被视为人性善论的代表,但他认为人也有不良善之举止言行,这是受恶劣环境影响,被不良之人熏陶所导致,而非人之本性使然。仁义礼智之心人皆有

3、之,倘平时忽视教育与存养,本性之良心则会逐渐丧失,那便离禽兽不远。就要接受道德教育,就要刻苦涵养善性,存养人天性禀赋之良心。教育与存养的最佳方法,即孟子所说的善养浩然之气。此处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不是一般之气,而是至大至刚,充满天地之间,包含人本身的气质、气度和志气。其与“义”紧密结合,经日积月累,对“义”的涵养和道德教育持之以恒,最终达到高尚的精神境界。具有此种境界之人,富贵利禄不动于心,生死祸福置之度外,可谓顶天立地之“大丈夫”。孟子追求的高尚人格具有高风亮节、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行。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不乏铮铮

4、铁骨的仁人壮士,凛然正气的爱国者,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他们的无畏气概和豪情壮志,正是受到孟子关于教育与塑造高尚人格学说的影响。任何一种思想文化或理论学说,包括道德理念,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与时空超越性。随着历史的变化或时代迁移,特别是近代观念的出现,使得古代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等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但是,自孔孟以来形成的对高尚人格的教育与塑造等观念与模式,已经被后人接受、沿袭、创新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形成的高尚人格教育思想体系,也被长期延续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传统“人格”观念经过发展与演化成为中国独

5、特的“国格”观念,即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忠君观念,而是对民族利益的忠诚,对国家主权的扞卫。它使历代民族英雄和志士仁人在民族生死存亡、国家动荡危难之际,抛却一切杂念挺身而出,宁可牺牲个人性命也要维护民族的利益与尊严,扞卫国家的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表现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豪迈气概,这是高尚人格与国格的完美结合,是民族性格与道德心理的最高体现。对于中国传统“人格”和“国格”的教育与塑造,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表示了高度认同与赞赏。他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作出高度评价,认为“格致正诚、修齐治平”这种精微的

6、由内而外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外国政治家所没有提及论述的,是我国“政治哲学”的宝贝。他肯定《大学》规定的人生目标(或人的理想境界),即格物、致知、诚意、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就要通过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过程,并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真谛”,应当世代发扬光大。在长期的民主革命活动中,孙中山要求革命党人从“修身”等自我教育与修养出发,不断磨炼和塑造坚定的革命意志,努力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与主权,实现“振兴中华”的目的。他提出,“修身”的前提是“正心”;如若革命党人境界不高目光短浅,“存心做

7、官发财”过人上人的生活,那么革命党人的人格就出现严重问题,便丧失党心与民心,丧失人格与国格。他有一篇演讲,其题目即《国民党员不可存心做官发财》。孙中山赋予传统文化中“人格”与“国格”观念以新意,将其表述为人的价值观念,认为要造成一个好国家,先要人人有好人格。通过道德教育使四万万人都变成好人格,就可以塑造好国格,以此外御强敌、内行变革,中国就能够成为巍然屹立于东方的强国。从孔孟创立儒家“人格”学说,力图通过道德教育塑造高尚人格,到孙中山从民主革命大义出发,有选择地吸取传统“人格”与“国格”观之精华,表明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对人自身意念

8、、道德和言行举止的教育与反思,要求每一个人都应以道德立身处世,这在孔子以及后世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中占据主导地位。道德教育与人格涵养有益于个人心理健康,有益于群体和谐,尤其有益于民族的内聚。一个人只有不断通过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追求崇高、纯洁和理想的道德境界,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