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下民众“反道德”倾向机理研究

网络空间下民众“反道德”倾向机理研究

ID:26791851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9

网络空间下民众“反道德”倾向机理研究_第1页
网络空间下民众“反道德”倾向机理研究_第2页
网络空间下民众“反道德”倾向机理研究_第3页
网络空间下民众“反道德”倾向机理研究_第4页
网络空间下民众“反道德”倾向机理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网络空间下民众“反道德”倾向机理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网络空间下民众“反道德”倾向机理研究摘要:近几年,随着网络的热兴,网民言论更加自由,思想更加多元,颠覆传统道德,恶搞历史英雄人物的“反道德”倾向行为更是屡见不鲜,此现象的本质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若不加以控制则愈演愈烈,最终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然而学术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停留在史学领域,就理论谈理论,很少研究网络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背后的传播机理和原因,缺乏现实性和系统性。试图从受众群体――网民的角度切入并结合多学科,重点剖析网民“反道德”倾向的机理。以期净化网络道德风气、重塑传统道德典型,并为学术界研究网络空间下历史虚无

2、主义提供一个新的角度。中国4/vie  关键词:网民;历史虚无主义;“反道德”;机理  中图分类号:C912.63文献标志码:A:1002-2589(2016)12-0229-03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曾指出:“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1]然而,近年来,网络空间屡次出现颠覆传统道德,恶搞历史英雄人物的“反道德”倾向行为,他们运用博

3、客、微博和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散播言论,对网民正确认识历史、树立良好的道德观起到消极作用。此现象的实质则为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解决的应当是社会现实问题,而不是单一的理论探讨。随着网络的普及,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阵地也转移到互联网上,然而网络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尚少,关于网民“反道德”倾向的研究更是缺乏。本文在这一研究盲点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重点分析了网民“反道德”倾向的机理。这为网络道德问题的学术探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对构建良好的网络道德风气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历史虚无主义谈理论渊

4、源  尼采曾指出: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2]虚无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认为世界是虚无的,人们的存在和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虚无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同领域的虚无主义有着不同形式的虚无化表现,若将虚无主义进行分类,可具体分为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中表现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斯大林进行了全面的否定,苏联的工业化、农业化也遭到全面否定;在中国,往往表现为对近代史否定,抹杀共产党革命史,诋毁毛泽东历史功绩。  龚书铎提出,历史虚无主义实为“借歪曲历史本来面目来证明‘学习西方’的主流文

5、化是无法抗拒的历史必由之路,从而改变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3]谈到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泛起要追溯到近代中国,20世纪30年代由历史学家陈序经首先提出,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普及,特别是人民革命的胜利,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极大发扬,历史虚无主义得到了一定抑制。改革开放之后,中西方政治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再次引起人们对中国历史和道路选择的争论,从而历史虚无主义以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又开始在中国泛起,主要表现为反对近代史、反对领导人,并带有一定的政治诉求。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声音不断,但其主张从未沉寂[

6、4]。当前,随着网络的发展,颠覆中国传统道德,恶搞历史英雄人物的“反道德”倾向成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一个新的症候。  譬如,近来在贴吧、博客等网络平台上出现的对雷锋和黄继光精神质疑的舆论此起彼伏;2013年,“作业本”和“加多宝”两个网络大V在微博上互动,戏谑邱少云英雄事迹,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还有“胡倒戈”的《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将小英雄潘冬子描述成了一个整日做明星梦的富家子弟,胡汉三反倒成了裁判小冬子比赛成败的大评委......[5]这类在网络空间上流传的小段子,恶搞作品在其背后有着复杂的传播机制和原

7、因。历史英雄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忠诚、爱国等道德品质在政府部门的宣传下成为一种道德权威和典型,然而通过网络大V和社会公知的解构,这些中国传统道德人物演变成为一种戏谑和笑话,严重颠覆网民对历史固有的态度,歪曲了网民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最终达到诋毁政府,反对道德权威的目的。  二、从心理学剖析网民“反道德”倾向  研究网络中出现的“反道德”倾向,已成为不同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哲学等共同关注的焦点,这些深层次的道德问题可以从心理学的理性道德模型和有限道德模型两个视角进行有效的解释。  (一)理性道德模型  理性道

8、德模型是假设个体在做出道德决策的过程中是完全理性的,而出现的不道德行为是个体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下的有意而为。理性道德模型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在解释“反道德”倾向背后的机制上有着不同的取向。  1.个体自身因素是影响“反道德”倾向发生的主要变量  在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