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ID:26785939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9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_第1页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_第2页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_第3页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_第4页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个体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理论、生活教育与生活德育理论、教育模式与德育模式建构等相关理论可以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有益启示。中国4/vie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生活化教育模式;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1002-2589(2017)01-0247-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

2、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总书记的讲话,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角度来说,生活化是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必由路径。如何在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生活和思想特点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理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通过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构建来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拟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理论依据进行简要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及其启示  马克思主义

3、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实践既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又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还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关系是主客体关系中最主要的一种关系。正是在主客体的实践关系中,主体才能逐步实现对客体(事物)的全面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主体也会不断深化对于客体(事物)的认识。同时,在实践中,主体的认识也会得到不断的检验,实践构成了检验主体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认识,再实践

4、,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不懂得社会实践的意义,就无法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可见,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同时,实践也是人类特殊的生命形式和存在方式。人的一切,包含其生存状态的异化及其扬弃,都是在其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和完成的。“

5、人是生活的主人,生活是人的生成过程,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方式。”[3]  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启示: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生活世界是教育对象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教育对象在客观世界中所获取的真理性认识必须根植于其中,�x予其以丰富的素材。教育活动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对象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生活世界的感悟和理解。“一个人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认识、价值体验乃至价值情感,一旦被实践所证实,被他人或社会所认可,就会在他的头脑中得到强化。久而久之,经过多次反复加工,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和态度,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3]。一般而言

6、,通过理论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通过情感陶冶可以使他们产生与观念相应的情绪性体验,在情绪性体验的推动下,大学生通过行为实践把相应的观念或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某些价值观念的内化,有时并不一定都是说理教育和情感陶冶的结果,而是常常在实践中通过行动,在行动性体验中逐渐形成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连通”理论与现实,还可以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坚定信念,养成行为习惯,最终促进大学生观念和信念的形成。大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培养感情、坚定信念,最终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7、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高度关注人们的社会实践,将教育活动与人、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教育的目标。  二、个体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1.个体价值观形成的一般过程。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潜意识模仿阶段。一般从出生到十三四岁,这一时期,儿童和少年的观念和态度主要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家长、老师的教导、评价或示范。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和体验比较具体,往往会随着外部影响的强弱而发生改变。二是价值观的萌芽阶段。一般是在十五六岁的青年初期。这一时期,随着个体

8、生活空间的扩大和阅历的逐渐丰富,个体开始关注社会与自身,尤其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产生了兴趣,在个体的意识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