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782816
大小:58.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9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战略、策略与行动的科学对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战略、策略与行动的科学对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战略、策略与行动的科学对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作.L.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了整体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对高等院校提出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向高等教育赋予了重要历史使命。大学作为一个既是有深厚文化底蕴、承担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学习型组织,又是在传承基础上吸纳全球优秀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创新功能的学习型组织,如何将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作为实施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战略的新课题,并在与相关策略和行动的科学对接上具体化,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
2、的问题。 一、现实困惑:消除文化传承 与创新之间的鸿沟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由此不难看出,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基于空间与时间的动态结构。 就空间而言,不同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大学文化传承,应以传播基于本民族精神的文化和知识财富为内容,潜藏着民族传统和历史演替的与时俱进内涵。如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灵魂,大学教育应将八德作为文化传承的核心知识点,转换成学会做人的具体行动;将《易经》中不易、
3、变易、简易的思辨模式,转换成学会思维的具体行动;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彰显中华文明的器群,转换成学会学习的具体行动。中华传统文化对强化杨叔子先生提出的实现大学教育学会做人、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功能有重要意义。 就时间而言,鉴于历史原因,特别是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昔日的文化传承,曾盲目排斥西方资本主义发轫、发展时期的西方文化和科技革命的成果,使我国科技、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潮流,究其根本原因是不能与时俱进地系统吸收诸如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反对神性,提倡人性的人文创新精神,不能适时将文化作为一种潜性动力,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所致
4、。社会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教育对基于不同文化成果吸收的传承。 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存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大学社会功能认识差异所产生的具体行动上。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当属1088年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而我国官办最早的大学是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堂。北洋大学堂与波罗尼亚大学800多年的时间差距,形成了基于历史沉积的,对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认知的差异。其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作为文化有机组成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总量与质量的差距。实现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建立缩小差距实现相对赶超的体制和机制
5、。 但是,在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和相对赶超的过程中,存在着如下的一些基于历史的现实困惑:一是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古代私塾教化与科举制度,已在东、西方文化之间人为地设置了一条无形的鸿沟。如曾将西方文化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创新出的科学技术成果称之为异端学说,这在一定意义上隔裂了跨地域、跨民族、跨国家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二是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曾将诸多被称之为华夏之根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打入冷宫,隔裂了本民族、本地域文化的链式传承与创新。如俞吾金在《文化传承创新:从自发走向自觉》中指出,有人主张把所有的线装书扔进厕所里,也有人主张把汉字拉丁化
6、。文革中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打倒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口号,不仅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了灭顶之灾,而且封杀了建国17年来基于跨地域、跨民族的文化传承、文化交流的创新成果,导致出现难以与世俱进的局面。这与全球包括发达国家在内,上世纪掀起的八十年代孙子热,九十年代三国火和21世纪易经兴,融东西方文化一体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趋势形成了鲜明对照。 如何建立融家族荣誉感与民族自尊心于一体,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相结合的体制和机制,激发大学生融家族与民族荣誉感于一体的自我、自主学习精神,如何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的优秀成果,建立不同民族与国家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文
7、化融合机制,用填平鸿沟的主动性,消除现实困惑,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科学制度提供支持。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正是在文化创新发展制度的建设上,优化了文化发展的大环境。这对进一步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提供了机遇。不仅会使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走出旧体制僵化的羁绊,而且会从体制与机制的结合上,快速消除大学发展中现存的研究开发急功近利、教学内容形式趋同、师生之间伦理淡薄,教学管理衙门作风和行政管理的官本位。 二、战略视阈:构建文化传承 与创新的价值体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中国高校发展
8、中一道艰深难解的命题。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则要构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观,认识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