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780031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9
《成人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成人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摘要】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发病机制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表现、类型、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阵发性腹痛55例,恶心呕吐34例,腹部包块38例。引起肠套叠原因主要是炎性水肿(11例)、良性肿瘤(15例)和恶性肿瘤(10例)。55例接受手术治疗,3例行钡灌肠复位。58例均康复出院。结论:成人肠套叠多由器质性病变引起,其发生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关键词】肠套叠;诊断;治疗 成人肠套叠临床比较少见,由于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诊断技术,故术前较难确诊
2、,易误诊。我院自1985年1月~2007年6月共收治成人肠套叠58例,现就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58例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18岁~71岁(平均45岁)。病程最短5h,最长13个月。42例以急症收入院,其中急性完全性肠梗阻30例,急性不完全性肠梗阻12例;16例非急症入院,表现为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其中反复发作者5例。 1.2临床表现 阵发行腹痛55例(94.8%),恶心呕吐34例(58.6%),腹部包块38例(65.5%),血便12例(20.7%)。同时具有腹痛、腹部包块、血便症状者9例
3、(15.5%)。 1.3辅助检查 58例均行立位腹平片,示不同程度肠梗阻。钡灌肠检查10例,其中6例怀疑或确诊肠套叠。腹部B超检查44例,其中30例呈同心圆征、假肾征或靶环征,提示肠套叠。CT检查9例,表现为靶征或彗星尾征,均提示肠套叠。 1.4诊断 入院诊断为肠套叠者17例,肠梗阻者21例,腹痛待查4例,腹部包块待查6例,结肠癌4例,急性阑尾炎3例,其中阑尾周围脓肿1例,其他诊断3例。诊断正确率29.3%,误诊率70.7%。 2治疗及结果 2.1治疗方法 58例中3例经钡灌肠后复位,均未发现明确的套叠原因;余55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小肠套叠3
4、0例,回结肠套叠18例,结肠套叠9例,结直肠套叠1例。术中见套入肠袢18cm~82cm不等,顺蠕动套叠50例,逆蠕动套叠5例。行小肠部分切除吻合28例,右半结肠切除20例,左半结肠切除3例,横结肠切除1例,回盲部切除术1例。肠粘连松解套叠复位术2例。 2.2治疗结果 55例术后恢复好,其中仅2例发生切口感染及1例肺部感染,均保守疗法治愈。另3例钡灌肠复位者,亦康复出院。本组无死亡病例。 2.3病理检查结果 炎性水肿增生11例,其中位于结肠4例,小肠7例;结肠癌9例;息肉9例,其中位于结肠6例,小肠3例;小肠平滑肌瘤7例;小肠纤维血管瘤3例;脂肪瘤3例
5、,其中位于结肠1例,小肠2例;小肠纤维腺瘤2例;术后肠粘连2例;小肠平滑肌肉瘤1例;原因不明8例(无器质性病变)。 3讨论 肠套叠多见于儿童,国外文献报道儿童肠套叠约占肠套叠的90%~95%。成人肠套叠临床较少见,且多为继发性。本组病例中肠道存在明确病理改变的有37例,占63.9%,其中恶性肿瘤10例,占17.2%。一般认为小肠套叠多于结肠,在本组病例中小肠受累的有47例,占81.0%,这可能与小肠较长,活动度大,蠕动较频繁,蠕动方式改变机会较大有关。当然,病理因素和解剖特点只是引起肠套叠的两个重要因素或诱因,套叠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至于原因不明
6、的肠套叠可能与饮食习惯的改变、精神刺激、肠蠕动增强、药物的应用、肠系膜过长相关。腹部外伤和手术后亦可发生不明诱因的肠套叠〔1,2〕。 成人肠套叠因其缺少特异的临床表现,故诊断较困难,诊断主要依据对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等结果的全面综合分析。本病与儿童肠套叠比较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血便更是少见(本组发生血便者仅占20.7%),故易误诊〔3〕。笔者体会到,急性发病者往往与其他原因所致急性肠梗阻难以区别;但慢性发病者,病人可有环境、饮食、生活习惯改变的诱因,可有脐周阵发性腹痛,有不完全或完全肠梗阻症状,腹痛发作时可扪及腹部肿块,且腹部包块大小可随腹痛而变化,位置可
7、不固定,或排气排便后可缩小或消失。不同类型的肠套叠其临床特点也有不同:小肠-小肠型肠套叠发作时,多表现阵发性腹痛伴呕吐,间隙时可无症状;回-结肠型腹痛多为持续性,阵发加重,可伴肿块;结-结肠型则常有腹痛、腹部肿块、血便等。因此,只要临床医师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并注意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再行进一步辅助检查,可为诊断提供线索。立位腹平片检查可提示有不完全或完全肠梗阻表现,虽不能直接提示肠套叠诊断,但与病史结合可为诊断提供线索。钡灌肠检查对肠套叠的诊断有一定意义,钡首常呈杯口状梗阻,局部见肠管扩张,呈“弹簧”状改变,但其对小肠套叠无诊断意义。肠套叠由套入部
8、和鞘部组成,套入部包括套入及反折共4层肠壁以及连同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