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休谟的道德感理论

浅析休谟的道德感理论

ID:26752010

大小:69.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1-29

浅析休谟的道德感理论_第1页
浅析休谟的道德感理论_第2页
浅析休谟的道德感理论_第3页
浅析休谟的道德感理论_第4页
浅析休谟的道德感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休谟的道德感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休谟的道德感理论 [摘要]大卫·休谟以人性为出发点,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独特伦理视角对道德感进行了新的阐释,他认为,道德的区别不是由理性得来的,而是由道德感得来的。道德感是一种特殊的苦乐感觉,又是以此为基础对某种行为或性格进行责备或赞许的一种情感反应。特别是休谟在对道德区别的重释中,提出的“是”与“应该”的理论,对道德感的本质与起源的论述中,关于道德感与利益、利己与利公、自私与同情的关系等方面独特的伦理见解和理论主张,这些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道德感理论,而且推动了其后的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

2、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休谟;道德感;道德的区别;同情;利益      道德的区别是如何得来的呢?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经中世纪“上帝的命令”,一直到近代理性主义和情感主义的争论,这个问题一直是各派伦理学关注的焦点。18世纪英国著名伦理学家休谟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基础上,继承了情感主义伦理学派的道德感理论,认为道德的区别不是由理性得来的,而是由道德感得来的。但是,他继承前人却并不拘泥于前人,他以具有原创性的论证,从其人性论及其独特的道德视角出发阐释了其道德感理论,尤其是对道德感与利益、个人利益

3、与社会利益、自私与同情等方面独特的道德见解,为其后功利主义的发展准备了思想材料并给予了深刻的启发。    一、道德判断的重释及道德感的界定    关于道德的善恶判断问题,历来是各派伦理学家关注的焦点。从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经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他们一直崇尚道德善恶来源于知识。在神学统治的中世纪,道德戒律被想象为上帝的命令,道德的善恶取决于人们对上帝命令的是否服从。17、18世纪的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激起了人们对知识和理性的重视,以培根、笛卡尔和洛克为代表的伦理学家把道德的

4、善恶看成是一种知识判断,把理性作为区别道德善恶的唯一途径,认为“道德的区别来自理性”,就像数学中的判断来自理性一样,从而把道德与理证的自然科学混为一谈。与此同时,以沙夫茨伯利和哈奇森为代表的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派则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一种判断善恶的情感,即道德感。休谟接受并发展了情感主义者的道德的区别来源于道德感思想,但他却不拘泥于此,而是从人性论出发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阐释了道德判断的起源。  休谟在尝试使用了自然科学试验推理的方法对人性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道德的区别”不是从理性得来的,而是由道德感得来

5、的。所谓“道德的区别”就是善与恶的区别或德与恶的区别。“道德的区别”不是从理性得来的,而是由道德感得来的,意思就是说人的行为善恶的区别不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不是来自理性的判断,而是来自道德感。  1.道德的区别不是来自理性  为什么我们不能根据理性来区别道德上的善恶呢?其一,道德准则不是来自理性,因为理性是对于存在于对象中的关系的揭示,提供的是事实判断,即“是或不是”,而道德准则是一种价值判断,即“应该或不应该”。休谟从人的日常经验出发,认为道德准则对人的行为和情感具有自然的影响力。“日常经验告诉我们

6、,人们往往受他们的义务的支配,并且在想到非义时,就受其阻止而不去作某些行为,而在想到义务时,就受其推动而去作某些行为。”可见,人的行为和情感受道德准则的影响,而道德准则是一种价值判断,即“应该怎么样”,不同于理性的“是什么”的事实判断。“从‘是’与‘不是,的关系,推不出‘应该’、‘不应该’的关系,从事实的真假推不出道德价值。辨认事实的是与非、真与假,是理性的对象;发现善与恶,德与不德则是道德感的作用。”因此,休谟提醒我们注意不要混淆了这两种关系。“我相信,这样一点点的注意就会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学体系,并

7、使我们看到,恶和德的区别不是单单建立在对象的关系上,也不是被理性所察知的。”既然是这样,那么这些准则就不能由理性得来。因为理性只有在指导我们因果关系的判断,发现某些对象的原因和结果,并不足以产生或阻止任何行为,也不能阻止人的意志及优先于情感。理性只能是情感的奴隶,除了服务和服从情感之外,再不能有其他作为。因此,在人的道德善恶判断中,理性只是被动的,其行为善恶判断“完全是无力的”、“没有主动力的”,是不可靠的,是容易犯错误的。其二,人的行为是不能用理性的符合或不符合的关系来判断的。理性的作用在于发现真或伪

8、。真就是对实际存在和事实的符合;伪就是对实际存在和事实的不符合。因此,凡是不具有这种“符合或不符合”关系的,就不能说是真的或伪的,也就自然不能成为理性的论证对象。人的行为“是原始的事实或实在,本身圆满自足,并不参照其他的情感、意志和行为”。因此,人的情感、意志和行为就不能具有那种“符合或不符合”关系,不能用理性的真伪来判断。也就是说,人的行为之所以有功,是善的,并不是因为它符合理性;人的行为之所以有过,是恶的,也不是因为它不符合理性。人类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