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750956
大小:5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9
《生命哲学视野下对幼儿园教学的审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命哲学视野下对幼儿园教学的审思生命哲学视野下对幼儿园教学的审思 教育的世界是意义的世界、生活的世界、创造的世界,教师面对的也不是无生命的物质世界,而是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有个性的个体。儿童的生命是幼儿园教学的思考原点。幼儿园教学是儿童生命的促发剂。然而,在工具理性的世界中,儿童的生命价值被忽视和异化了。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的生命哲学将人的生命作为哲学研究的本体及核心,并关注与入的生命不可分的人的生活、人的心理状态和人的历史及文化,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狄尔泰、齐美尔和法国的柏格森等。尽管生命哲学家们在理论观点上有重要区别,但他们都把生
2、命看作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领悟,也就是心灵的内在冲动、活动和过程,强调生命的变异性和创造性以及作为人生命体现的心灵世界的独特性,强调生命和激情对理性和经验的超越。这些思想对我们当前的幼儿园教学具有重要启示。 1当前幼儿园教学状况 1.1教学的功利主义:生命意义被消解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科学技术以其无所不能的力量改变着世界,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充满对技术理性的崇拜。于是,工具理性取代了价值理性,科学取代了人文。教育也从根本上偏离了它的本真的意义。成为一种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义教育。幼儿园教学也
3、不例外,存在着明显的功利主义。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增加教师的收入、应付各方面的检查等外在的功利目的,由此导致教学中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对已有知识的记忆,重视学习的结果,忽视学习的过程,采用教师讲儿童被动听的教模式;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外,还加开名目繁多的兴趣班,孩子的游戏、自由活动、体育锻炼乃至休息的时间被无情地挤占。孩子的能力发展、个性养成等在教学中被忽视。为了追求效率与可见的结果,教师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幼儿的发展,犹如对待产品一样。孩子们在无意中被划分了等级,发展迟缓的孩子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本文由.L.收集整理就掉了队,失去了很多
4、发展的机会。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教学成为满足社会政治、经济需要和个人追逐物质利益的工具,通过教学培养出来的人仅仅学会了一些知识,掌握了一些技能,教学失去了引导儿童感悟生命、体验生命、实现生命意义的本真追求。这样的教学丢失了应有的人文精神,也使人生失去了乐趣,导致生命意义的消解和主体性价值的被抹杀。 1.2教学与生活分离:生命的根基失去 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教育就是让儿童掌握有用的知识,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知识被看成是由外在于人的事物决定的,是客观的、绝对的、唯一的。因此,知识与当下的生活没有联系,儿童完全可以在生活之外去掌握它。在这种教育观和知
5、识观的引导下,现代教育逐渐远离生活,学校成了儿童与生活之间的藩篱。有学者将当今教育与生活分离的表现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的内容与生活脱节,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二是以成人的世界代替儿童的世界,失去了对儿童当下生活的关注;三是教育中缺乏生活的气息,使教育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幼儿园教学与儿童生活割裂的现象同样如此,儿童被限定在有围墙的儿园内,圈定在活动室里,固定在秧田式的座位上,见不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花鸟虫鱼,教学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教学目标及内容预设、教学组织与实施受教师安排与控制。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目标是否复制到幼儿身上,强调的
6、是复制的效果,幼儿沦为教学的附属品。教学没有把幼儿的生长与他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尽管通过这样的教学幼儿也能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行为也能发生一系列的改变,但幼儿作为整个人的精神成长被忽略了。生命的存在状态是生活。生活的根本内涵是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展现形式。教学作为关照人的生命的活动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生命就失去了根基,教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1.3教学的高控制:生命的灵魂与创造性泯灭 波兰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指出,现代性的展开是一个从荒野文化向园艺文化转变的过程,在实现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一个新的角色园丁取代了猎场看守者。由此开始,那
7、种顺应自然习性使芸芸众生互不相扰的自我繁衍的荒野文化没落了。一种新的园艺文化以科学理性作为合法性术语,以技术为得心应手的工具成为社会主宰。人类开始进入一个由理性来设计、规划并维持秩序的时代。在教育领域,园丁不再是一种隐喻,而是教师的同义词。教师作为社会和政府的代言人,以园丁的身份自居,手持剪刀,履行着修剪园中幼苗的责任。然而,也正是园丁的身份使教师的专制有了合法的外衣,使学生没有了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没有了生命的灵动和创造性。 当前,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大多被动地接受着教师的权威指导和控制,交往也变成了教师单方面的指令或行动,往往成为幼儿按照教师要
8、求去行动的过程,或是教师出于教的本能和惯性对幼儿的提醒。至于提醒之后的结果如何,幼儿的反应如何,则根本没有成为教师关注的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