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748044
大小:64.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29
《美术类生源条件下的动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美术类生源条件下的动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求美术类生源条件下的动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求 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动漫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预计市场空间为每年1000亿元,但我国动漫产业与美日韩等动漫强国相比,差距明显。 蓄势待发的中国动漫产业求贤若渴,由此带来动画教育热潮涌动。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的93所到2007年的447所,4年间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数量增加了4.8倍。快速增长的数字显示出中国动漫发展高涨的热情,却也暴露出缺乏理性的一面。仅2009年,全国2030所高校同时新增的13个专业就包括动画
2、专业。 全国1000余所院校加之各类动画培训机构产生动漫相关专业学生47万人。人才培养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即制作型人才多,策划、创意、营销类人才少的现状。多数学校开设动画专业存在盲目性,缺乏思考与市场定位。 影响动漫产业发展的首先是上游缺少高端的创意、编导、项目管理方面的人才,下游缺乏市场营销、国际授权和代理等方面的人才;其次,与动漫相关的专业和院系发展速度过快,部分动漫教育机构师资水平和硬件水平都较低,造成毕业生数量剧增,但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却相对缺乏,大部分毕业生的形象设计、编创能力较低,多处于模仿阶段,缺乏创意。在开设动漫相关专业的千余所院校(包括中专及中专以上
3、)中,多数仍在培育制作人员,使制作类人员过剩、创意及管理类人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才整体结构失衡以及教育体系不完备的问题亟待改善。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教育体系,建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市场的需求。 在近年的研究与实践中,笔者立足市场需求及动画生产环节,深入思考美术类生源条件下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定位、教学体系设计、具体实施方案等,重点提出了分层板块式课程结构等理念,促使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一、更新观念,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全国各高校的艺术设计学院、电子工程、自动化和机械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商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等都开设了相关专业或者衍生
4、专业,涉及了文、理、工三大学科方向,由于该学科本身的交互性特点,很容易导致我们在培养本文由.L.收集整理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考虑上博而滥,甚至于混淆学科自身概念,缺乏自身培养特点,似乎是培养了能适合任何岗位的人才,其实根本无法胜任任何工作岗位,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忽文忽理,艺术和技术的交叉行使。 我们对当前动画市场用人标准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系统分析,立足美术类生源的优势,以市场的需求为核心点,力争做到错位化、阶梯化、模块化、联动化、动态化。并以此作为培养目标设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实现五大培养指标:造型基础、人文素养、创新思维、技艺兼顾、团队意识。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
5、性思路 1.错位化强化创新型、创意型高端人才的培养,有别于安徽省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及塑造体系。 2.阶梯化遵循课程的教学规律,分步骤、有计划地逐步解决问题。 3.模块化将课程分解为五大模块,从而更为清晰地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构架,便于教学的掌握与分析。 4.联动化实现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公司实训三位一体,搭建实践教学体系,牢固树立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 5.动态化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积极服务地方经济,以市场为人才培养的坐标轴,适时、适当调整课程体系及内容。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五级指标 1.厚造型基础。打好深厚的造型基础是美术类生源条件下动画本科人才培养的第一步。 2
6、.重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动画专业人才持续发展的保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育人义务。 3.拓创新思维。作为设计师,最核心的价值便是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宽度、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是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 4.求技艺兼顾。所有的目标设定和教学建设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成才,其检验方式就是就业,因此一切都是立足于就业方向。 5.立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是未来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格之一。课程作业在一、二年级强调个人完成,这样让学生能够在动画生产所有环节中游走一圈,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小方向定位;三年级开始强调团队合作,有助于个人在各自的强项中
7、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符合设计专业在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早日树立团队意识,为今后的就业及个人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 (三)培养方向上的小方向与大强调 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需考虑课程结构安排的合理性;从行业、市场反馈的信息中,找出知识结构链,构建课程框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删除、增加或整合调整。在保证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要求明了、教学内容丰富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学科比例、教学课时合理规划,灵活掌握,留出一定的空间和可塑性。调整好专业素养、专业理论、专业方向、专业基础、专业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