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732562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8
《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摘要: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如若运用不当,必将带来负面后果。关键词:语文多媒体教学;误区;优势学校多媒体的配备,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学校倡导中青年教师尽可能多地用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恰如“春夜喜雨”般滋润着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也不例外。但笔者在随后的课堂教学实践及备课活动中发现了这样一种普遍现象:不少教师经常从网上直接下载课件稍作修改搬上荧屏。在上课过程中教师的思路固化在幻灯片上,学生的眼睛盯在五彩斑斓的幻灯片切换中,课堂教学环节无法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意更改,语文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化和时尚中不知不觉走入了误区
2、。误区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变照“本”宣科为照“屏”宣科。新课改教学的理念是: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能动性,从而发挥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课堂只是将教师的讲解变成了多媒体的演示。一些所谓的课件也只是做了些“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搬家”的工作。在教学中时常会有“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还有的教师把教学过程程式化,想方设法将课堂的进程限制在课件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按自己课前设计的“圈套”发展,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进不了课前设计的圈套,教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很难得到训练。久而
3、久之,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主动创造的火花逐渐悄声熄灭。更有甚者,一些教师把多媒体当作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强练习密度的“法宝”,多媒体成为他们固守应试教育阵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帮凶”,成了禁锢甚至扼杀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高科技杀手”。多媒体教学,这一本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却使学生感到原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将我们所批判的“人灌”演变成了“机灌”。这显然违背了新课改语文教学原则。误区二:违背语文学科规律,“视听盛宴”取代“文本解读”。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要提高这一能力,“白纸黑字”的文本阅读具有永远
4、不可替代的价值。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精彩的语言,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感悟、理解,才能从中获得滋养。再精美的画也只能是景致,而非神韵。若要领会其中的精妙,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只能多“读”,在阅读中用心感悟。并在感悟中提炼、思考语言的运用。因此,学生用心、用脑才能吸取到营养。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文学作品赏析为“本”,多留给学生阅读与思维的空间。语文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读书”、“品味”,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认同感和文字的亲近感,多媒体教学应是辅导的手段,而不是单单只把“文本”弄得五花八门。语文教学要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和认识到文字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有生命有感情的,一篇文章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5、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价值的,学生的语文水平才能真正提高。而我们一些教师违背学生的发展,淡化教材甚至脱离教材,如课件只是讲究图片、影视片段对视听的冲击,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那便偏离了正轨。比如有教师上《孔乙己》,教师不是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而是放了一段电影剪辑,看毕即让学生讨论孔乙己的形象。如果课前,学生进行了预习,那么这段影片可以强化学生的影像以及学习兴趣。如果仅是用影视替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象,那便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同时,也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力、阅读力和想象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还有一些教师设计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
6、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似乎不如此则显示不出“档次”,活跃不起课堂气氛。结果造成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过犹不及”,如何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误区三:阻碍师生情感交流,“人机交往”取代了“师生双边”。为了上好多媒体课,有的教师把教室里进光的地方都用帘子挡起来,以便“效果良好”。但语文课极其重视声情并茂,朗读、讲读课文要以“面”传情。师生在黑洞洞的教室里上课,相互无视对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教师忙于点击鼠标,甚至坐在台上不见“庐山真面目”。这样,师生情感如何交流?学生如何把上课的情况反
7、馈给老师?“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以迸发灵感。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既然是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潜在灵感,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是行不通的,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之处,获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