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720576
大小:5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8
《华佗艺术形象的意义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华佗艺术形象的意义【摘要】对华佗历史形象、艺术形象进行了分析。历史形象的华佗,只是一个凝固在过去时空中的历史符号,对未来的建构极为有限。而艺术形象的华佗,是对历史形象的超越和升化,是对历史形象的审美性建构,蕴含着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精神诉求,它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标志着现在、建构着未来。【关键词】华佗历史形象艺术形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华佗是一位医技精湛、医德高尚、大义凛然的神医。人们陶醉着他神奇的关于外科手术治疗的传说,迷恋着他养生长寿的健身方法,向往着他不畏强权追求人格独立的精神,遗憾着他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结局。在此意
2、义上,华佗已经不仅仅是一位医生,而是一个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健康的守护神,他象征着中国人民追求自由的精神诉求和理想寄托。但在以实证主义历史观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与上述观念有出入的历史记载。晋代著名医学家黄甫谧在他的《针灸甲乙经》的序文中提到“华佗性恶矜技,终以戮死”;陈寿在《三国志》中也提到华佗“恃能厌食事”“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于是,有些人对自己关于华佗的文化观念产生了怀疑,学术界也有不少的争论,而历史学家更是努力要还“华佗”以本来面目。笔者以为,华佗的形象有“历史形象”和“艺术形象”的不同,“艺术形象”
3、是对“历史形象”的超越和升华,“艺术形象”的华佗对建构未来的意义远远大于“历史形象”的华佗。关于华佗的事迹有历史文献的记载,神话传说的渲染和小说的夸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华佗既是一位历史人物,也是一个艺术形象。据《三国志·魏书·华佗传》记载,历史上的华佗虽学识渊博,医技精湛,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口服麻醉剂,但又“恃能厌食事”“以医见业,意常自悔”。《针灸甲乙经》中的序中还说他“性恶矜技,终以戮死”。尽管这些记载没有详细的史料予以佐证,但人们还是从实证主义历史观出发,寻找着、猜测着、推理着关于华佗人品的种种证据。于
4、是,有人得出了与学术界完全不同的结论——华佗是一位有性格缺陷的医生,尽管他身怀绝技,但不能安于本分,最后因自身性格的缺陷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管这种结论的可靠性有多少,但华佗的历史形象的争议性是不可辩驳的事实,而且这种争议的“历史形象”留给后人更多的可能是遗憾和惋惜。艺术形象的华佗主要见于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描写。小说中有三个章节从不同角度对华佗进行了艺术描写。小说第十五回描写华佗为周泰治金疮,“策见其人,童颜鹤发,飘然有出世之姿。乃待为上宾,请视周泰疮。佗曰:‘此乃易事。’投之以药,一月而愈,策大喜,厚谢华佗
5、”。小说第七十五回,华佗为“关云长刮骨疗毒”。关羽在攻打樊城时右臂被一支毒箭所伤,华佗闻讯乘小船来到关羽账下,“取刀在手……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药线缝之”。关羽则称赞华佗“先生真神医也”,并“以金百两酬之,佗曰:‘某闻君亿高义,特来医治,岂望报乎!’坚辞不受,留药一帖,以敷疮口,辞别而去”。小说第七十八回描写华佗为曹操治风疾惨遭杀害。曹操病危之际,华歆向曹操举荐华佗曰:“(华佗)医术之妙世所罕,但有患者,或用药、或用针、或
6、用炙,随手而愈。若患五脏六腑之疾,药不能效者,以麻沸汤饮之,令病者如醉死,却用尖刀剖开其腹,经药洗其脏腑,病人略无疼痛,洗毕,然后以药线缝口,用药敷之;或一月,或二十日,即平复矣,其神妙如此。”曹操因疑心华佗有为关羽报仇之嫌,没有采用华佗“开颅取涎”的治疗方案,反将华佗投置狱中,拷打至死。上述的艺术描写的确有很多虚构和夸张之处,但华佗的艺术形象较之历史形象更深入人心。其实,很多人没有把《三国演义》当作小说,而是把它当作了历史。取消历史与小说的界限,这是美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观的主张。他认为
7、在历史研究中更应该注重的是“观念存在”,而不仅仅是“客观真实”。因为对这些观念的体验“扩展了我们的理解能力,唤醒了我们审美的、道德的甚至哲学的反应。它使我们成为完整的人”[1]。小说中的华佗不仅是一位良医的形象,更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医德高尚的“神医”,他的死体现了正义与邪恶抗争中的士人不屈强权的悲壮之情。生活中的无序事件,经过艺术的虚构、想像和情节化之后,就建构成了具有审美、伦理与道德意义的可理解的故事——华佗,一位医技精湛、医德崇高、誓愿服务下层民众的医生,在与强权和邪恶的抗争中不幸罹难,口服麻醉剂配方失传,中医外科
8、学发展中断,中国医学蒙受巨大损失——这个故事逻辑严密、情节曲折、形象生动、是非明确。在故事的阅读中,读者的故事情结、审美趣味、道德判断、价值追求都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尼采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准确地说,事实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解释。”[2]“一个历史学家如果简单地不断重述某一历史事件,必然会引起人们的腻烦与厌弃,但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