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678001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8
《化学教学中“度”的调控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化学教学中“度”的调控艺术化学教学中“度”的调控艺术“度”作为衡量客观事物的尺度、标准、是普遍存在的,如排球比赛要求一传到位;锻冶工作要求掌握火侯;艺术表演要求恰到好处,化学教学也有自己的“度”,教师在教学中,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点上讲,哪些面上讲,都应该全盘考虑、认真推敲。教学中内容适宜、方法恰当、节奏和谐,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度”。1选择好“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道例题的教学,切入的角度很多,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是十分重要的。例38.4mg铜
2、跟适量的浓HNO3反应,铜全部作用,共收集到22.4mL(标准状况)气体,反应消耗的HNO3物质的量是()A、B、C、D、此题是一道各位教师都很熟悉的高考题,解题方法很多,可是,当我们沉醉于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很巧妙的解法时,我们是否研究过我们的学生。他们会怎么想呢?角度一学生首先会想到:Cu+4HNO3(浓)===Cu(NO3)2+2NO2↑+2H2O,然后通过计算,得出38.4mg铜能产生的NO2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为26.88mL,与题目所给的条件不符,那么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呢,再想想,原来随着反应的进行,HNO3的浓度在逐渐降低
3、,还会发生这样一个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这就和我们在平时练习过的Cu与浓硫酸的反应这一类题目相似了。于是我们能够确定该题中存在Cu与HNO3(浓),Cu与HNO3(稀)这两个反应。解:Cu+4HNO3(浓)===Cu(NO3)2+2NO2↑+2H2O①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②设进行①反应的HNO3为xmol,进行②反应的HNO3为ymol根据题意列方程组x=1.8×10-3moly=0.4×10-3mol这样我们就能得出该题应选D。
4、角度二根据题意,HNO3在这两个反应中起酸和氧化剂作用,起酸作用的HNO3和起氧化剂作用的HNO3的总和为:。得出同样的结论。角度的选择并不是一种主观的定向,定位,而是揉合了老师的独创性和教材以及学生实际的产物,需要足够的教学知识和驾驭教学的能力。对解题角度的选择应力求简便、可行、新颖。角度把握不准,会使解题繁琐,甚至此路不通。如果说“简便、可行”需要的是一种认识、一种理解,那么“新颖”则需要更多的灵感、更多的创造,“新颖”要求讲授者独具慧眼、独辟蹊径,善于捕捉题目中的’闪光点”。选择好角度是突破思维难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环
5、节。2安排好“密度”疏密相间是中国绘画艺术处理结构的重要理论。化学课堂的结构也有疏与密的辩证关系。密而不疏或疏而不密,都不是合理的状态,科学、合理的密度是疏密相间。它要求在知识、信息的传递上做到有疏有密、错落排布;它画的是合理的传递节奏,带来的是学生心理的抑扬变化;它形成了有效的认知过程,也促成了有效的能力形成过程;它通过教学的一密一疏,赋予学生以一张一弛,在疏密相间、松紧相宜中,调节学生的心理,调节学生的精力,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学习的目标,促进知识、能力的转化。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要精心设计课堂结构;(1)要根据学
6、生的思维、心理特点设计课堂结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课堂活动的思维特点,分逐渐集中——亢奋——疲劳三个阶段。据此,课堂教学结构应使有序性和层次性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结构的有序性要求师生信息交流有程序有步骤,环环相扣,但这会减少信息对学生的刺激,抑制学生情绪的振奋,因此需要用波动性来调节,使课堂由直线直入曲线,由平衡到不平衡,从沉闷走向活跃,然后回归到系列,教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寻找结构的突破点,使教学从一个高潮过渡到另一个高潮,使课堂呈现意趣盎然的生动格局。(2)从信息学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筛选、贮存、输出信息的过
7、程,教师输出信息要精,也就是要精讲,以点拔为主,尽量把知识分布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去,要加大训练的密度使学生自己有丰富的活动内容,实实在在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师生的信息交流才是高频率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才能真正提高。3控制好“难度”“难度”指知识传授要达到的难易程度,它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教学“难点”。“难点”指教学内容中感悟、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是一种客观的静态存在;“难度”是就整个教学而言,是对教学客体的动态把握,化学教学中,难度过低,学生学习无压力,容易滋生懒惰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过高,
8、学生不能接受掌握,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同样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我很欣赏有老师提出的“跳摘法”,这种教学法的神韵在于一个“跳”字,学生的能力在一跳一摘中获得了提高,学生跳起摸高的位置就是我们教学难度的上限。当前,在难度的掌握上存在一引起不正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