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简案及评点

《赤壁赋》教学简案及评点

ID:26646669

大小:52.0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8

《赤壁赋》教学简案及评点_第1页
《赤壁赋》教学简案及评点_第2页
《赤壁赋》教学简案及评点_第3页
《赤壁赋》教学简案及评点_第4页
资源描述:

《《赤壁赋》教学简案及评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赤壁赋》教学简案及评点作者:筅执教:李颖辉点评:董一菲史世峰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时间:2010-12-1 【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教学重难点】   把握苏轼的心路历程,体会主客问答的哲理内涵。【教学方法】   1.诵读—研读、整体感知—深层评价、感性认知—理性思辨。   2.辅以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3.教师引导—给出话题—学生合作研讨—教师补充—师生共同

2、探究。【教学思路】   一、走近作者,知人论赋   1.苏轼和黄州。   苏轼一生最无用世机会的是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正是写于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被贬黄州时,简单地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欣赏作品。   2.解题。   (1)介绍赤壁的有关话题。(2)赋的特点及演变。   二、倾情诵读,涵泳情致   1.欣赏录音朗诵,聆听体悟,进入境界。   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句、节奏的缓急和变化。边听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   2.指导诵读,辅以《平湖秋月》古曲,营造氛围。   指导学生读

3、出词语的抑扬顿挫,如读出重音,读出节奏、气势,读出情感,为背诵作准备。   3.熟读成诵。   运用多种方法,如示范朗读、大声齐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找出骈句用心细读。   4.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文言现象。   三、鉴赏文本,解读情感   1.整体把握情感。   作者情感变化明显,这既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苏轼在泛舟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跳读文本,找出表达情感的词或句。   提示:饮酒乐甚(乐)—→愀然(悲)—→喜而笑(喜)   2.赏赤壁景,品泛舟情。   第一段情景交融,脍炙人口,以鉴赏为主,

4、力求入境入情。   (1)鉴赏赤壁秋景图之美。   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评价苏轼及其赤壁赋(投影):“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画面。   提示:景——“美”。皓月皎皎,清风徐徐,碧波万顷,水色迷蒙,诗情画意,澄澈空灵。   (2)品味动词传情之妙。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几个动词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先析后诵)   提示:情——“乐”。“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凌”表现出诗人在茫无边际的江水

5、中从流飘荡、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怡然之乐。如此美景使诗人心旷神怡,此一乐是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3.闻箫歌之音,辨悲情。   第二段诗人情感由乐转悲,歌声箫曲有深意,当细细辨之。探讨话题: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涵着悲意?   提示:“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是渴慕的圣主,是在水一方的美好理想,仿佛是“伊人”,可望而不可即,故悲从中来。箫声哀怨思慕,潜龙舞,嫠妇泣,作者心情悲凉。(言之成理即可)   4.听主客问答,

6、悟理趣。   第三、四段是背诵的难点,抓住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来理清思路,用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1)客悲从何而来?   提示:古(一世之雄)今(而今长江)无穷对照生悲(人生易逝);理想(挟飞仙,抱明月)与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超然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得出的。   (2)面对人生短促而功业难就的悲哀,苏轼如何从苦闷悲情中走出来?默读第四段,找出作者的观点。   提示:大自然是一部抚慰心灵、启迪智慧的百科全书,苏轼由眼前的“水”与“月”悟出了“变”与“不变”

7、、“取”与“不取”的道理。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物我无尽,清风明月,与子共适,“何羡”“共适”之论,把苏轼的悲情从自然美景中解脱出来,理性的思辨使他乐观旷达。   (3)探究活动: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学生畅谈感受,讨论作答。   提示: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进行的一场超时空的链接。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苏子解决了自己的矛盾痛苦,最终升华到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   四、探究延展 

8、  话题:苏轼与明月意象——体悟苏轼的心路历程。   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月”是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学生把握这些句子,不仅把握了背诵全赋之骨,而且对苏轼心路历程也有了框架感。欣赏文中的“月”的意象,补充展示课下搜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