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

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

ID:26628547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8

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  _第1页
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  _第2页
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  _第3页
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  _第4页
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摘要】  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现代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尽管现代心理学在我国的应用成效有目共睹,但面对庞大的受害群体和日益复杂的情况,时代呼唤有更多的应对机制和策略。挖掘、整理、宣传、拓展和应用祖国医学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及干预手段,与现代心理学互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中医学心理问题卫生保健认识干预  1对心理问题认识的三个基点  1.1心理问题成因“形神合一”、“天人相应”是中医学对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躯体、人体与自然关系的精辟概括。心理问题成因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①体质因素(生物躯体因素)—生理始基。“生理始基”指出现问题

2、前的生理特点,个人的不同体质特点,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健康和心理病变过程中。②内伤七情。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但若突然刺激或强烈刺激(暴发性)或长期的负性情绪刺激(渐进性),超过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时,可造成脏腑气血功能紊乱。③不同人格。《内经》对“人”有诸多描述并有多种分类法,如按照五行原理,结合五色、五音,把人分为二十五种类型,谓之“阴阳二十五人”,人格表现各异。④境遇刺激—社会因素。明代医家李中梓把这类因素归结为“境缘”与“营求”两大类。“境缘”即境遇,涉及外界社会各种因素刺激,“营求”则与特定社会背景下自我需求有关,主要有人际

3、关系紧张、欲求不遂、情欲无涯等。⑤其他(饮食、劳倦、病理产物等)。  1.2常见心理问题将中医文献中涉及的诸多情况进行整理,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①思维障碍。常见有郁呆(郁而呆顿),疑昧,思虑太过,悲思(居丧反应),执着思盼(物恋的精神偏执,如恋物癖)等。②情感障碍。主要有:郁证,焦灼,百合病,脏躁,奔豚气,卑惵,梅核气(癔球症)等。③心理困扰。心理困扰虽然不及精神痛苦的程度强烈,但对个体来说是经常性的烦恼,事不一定大,但出现频次高,其累积负效应不容忽视。④挫折与心理冲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等表现形式。⑤认知障碍。即“思障”,适应不良性认知,中

4、医称其为“因思致病”。包括对诱发事件的认知障碍和对躯体症状的认知障碍。⑥人格障碍。中医学无“人格障碍”一词,对个体的顺应不良,严重或典型者可滑向人格障碍的相关论述,较系统的有“阴阳五态人”、“阴阳二十五人”等。⑦恐怖障碍。常见有“恐怖症”和“强迫症”,都带有“恐”的特质。  1.3心理“合和”健康观中医学的心理健康观集中体现在“合和”二字,既不同但相关联的部分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整体的、相对稳定的健康态。“合和”观表明心理与环境(社会、自然环境)、躯体(心身关系)关系的整合,以及情志、认知、行为等心理系统内部整合的观点,包括情绪、情感和谐适中,欲求和谐适

5、度,认知和谐中肯,个性和谐稳定,与环境和谐共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指的就是一种关系的和谐,这一观点构成了中医对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  2心理调摄  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尽管情况复杂,但与心理不卫生,不注意正确的精神调摄息息相关。心理养生中医称为“摄神”或“调心”,是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突出思想情趣、信念欲望、个性特点等方面的保健和自我干预方法。  2.1调摄原则①“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人要维持身心健康,就必须与四时相适应,并且要主动地适应自然。②“调节情志、和畅性情”。调节情志是心理卫生之本,“和喜怒”是“智者之养生”方法,“养生莫若养性”。③“恬淡虚

6、无、少私寡欲”。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坦荡豁达,随遇而安,“病安从来”?④“形神相即、心身并调”。人的形体与精神互存互根,没有无形体的精神,也没有无精神的躯体,运动形体,可和畅气血,流通精气,促进运化,调节精神。  2.2调摄方法①全德养性、清静养神。医家杨上善指出:“德全者,血气和顺”,“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正确的精神调养,一是立志养德,使“形与神俱”;二是遇事戒怒,使情绪反映“发之于情”,“止之于理”;三是保持心理平衡;四是淡泊宁静、养心敛思;五是“宠辱不惊”。②情趣易性、动形怡神。即培养或发展多种情趣爱好,借此以分心怡神。此类方法很多,古代医

7、家归纳出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与友交谈,赏山水花木等。③导引吐纳。其基本方法由调身、调息、调心三部分组成,称为“三调”。常用功法有“内养功”、“保健功”、“放松功”等。④药物保健。适时采用中药或草药调理脏腑经络,有助于舒缓情志,减轻症状。  3常用干预方法  3.1调欲法人的欲求状态可归纳为三种:不足、适度、过度。根据中医正治反治原理,调欲分为三类:正治、反治、调中。正治有节欲法,反治有养欲法、导欲法、从欲法,调中有中适法(赏罚并用)。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欲求过高过强或欲求受挫而心理阻抗乃至情绪反应激烈者居多,故调欲路径以“抑情节欲”和“

8、顺情从欲”为主。抑情节欲法适用于“多欲之人”,即欲求目标过高、过多、过强而致心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