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诊客观化研究进展

中医问诊客观化研究进展

ID:10455891

大小:5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6

中医问诊客观化研究进展  _第1页
中医问诊客观化研究进展  _第2页
中医问诊客观化研究进展  _第3页
中医问诊客观化研究进展  _第4页
中医问诊客观化研究进展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问诊客观化研究进展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问诊客观化研究进展许朝霞,王忆勤,刘国萍,李福凤,燕海霞,郭睿【摘要】  从中医问诊症状术语描述及其内涵的规范、中医症状量化分级、中医问诊信息采集的规范、中医问诊信息的规范化处理等方面对中医问诊客观化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关键词】问诊规范化  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对四诊客观化的研究日益深入,取得不少进展,使四诊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定量定性分析。问诊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因其受医患双方的主观因素影响最大,其客观化、规范化研究也就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许多学者对问诊客观化、规范化研究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概述如下。  1中医问诊症状的

2、规范化研究  中医问诊症状包括主观症状和他觉体征,是人体发生病变的客观反映及构成中医证型的基础和辨证论治的依据,在诊断中至关重要。临床症状的规范化是中医病、证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其现状尚不能满足科研与临床的实际需求,今后应加强其方法学的研究及研究成果的推广与使用〔1〕。目前中医问诊症状的规范化研究包括症状描述及其内涵的规范、症状的量化分级等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1中医问诊症状描述及其内涵的规范历代中医典籍都把症状描述作为医理阐述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字内涵深奥,故中医学对问诊症状的描述丰富多彩。临床上使用的症状名称比较混乱,一症多名、多症一名以及证症混

3、淆等现象比比皆是,应用起来无所适从,故问诊客观化研究首先是对症状的描述及其内涵的界定进行规范。  各种中医药辞典中涉及了一些症状方面的内容。一些专着涉及了症状规范化的内容,如:秦伯未编著的《中医临证备要》收集症状417条,赵金铎主编的《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收集症状500条,均对各症的概念、鉴别和辨证辨病意义有较详细的阐述。这对症状的规范化研究大有裨益,然而其系统性、涉及范围均较为局限。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中症状的内容比较系统,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比较规范地使用所涉及的症状。2000年6月出版的《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二

4、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新增条目123条,共涉及各科常见症状623条,每一症状条目,都按“概念”“鉴别”“文献别录”三项内容编写,其编写涉及专家众多、内容广泛,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这些对中医症状的进一步规范研究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症状方面的规范化程度与国家《标准化法》、《标准化工作导则》、《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等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2〕。  产生症状名称混乱的根源除了学术流派、医家的治学经验等外,还有古今词义、古文通假、古代语法、句法等特点及古文修辞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因此,解决的方法除了文献学方法考证外,注意以现代语言表述形式来统一中医药学中的名词

5、术语概念。崔氏〔3〕从语言学视角,通过对唐代以前21部古医籍症状描述语言的客观分析,发现中医症状语言在表面纷繁无序中蕴含着条理分明的规律:呈现多种语法形态、表述方式基本固定、重言与比喻在症状表述中起着重要作用等。其中三种语法形态比较容易规范,构成中医症状中最基本的词汇,提出只有全方位多视角研究中医症状规范化,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朱氏〔4〕从临床使用惯例及中医理论的内涵出发,提出症状的描述及内涵的规范化方法有:症名规范,将实际含义相同的症状,选定最恰当者作为正名;症状各自独立,对似是而非的症状,加以区分,不得混同;不使用诊断性术语;症名的使用要利于反映

6、病情的本质;正确诠释症状等。  目前许多中医学者〔5〕认为中医症状的规范化,可以参考这些方法:症状应使用当今语言习惯的、统一的名称;症状应是单一意蕴的词组;症状应与病理行描述剥离。在症状名称规范之后,应对相应的内涵做出明确、严谨的界定,由中医理论及临床专家、医古文专家、语言学专家和心理学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审核。当然医疗实践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丰富,规范后的症状内容也可动态地完善发展。  1.2中医问诊症状的量化分级对症状在量化上的变化,古代文献中有一些记载,常以症状的有无(如口渴与口不渴等)、症状持续出现的时日(如热三日与热五

7、日等)、症状涉及的机体范围(如腰以下肿与一身悉肿等)、类比的方法(如身重如带五千钱等)及在症状名称前后冠以“略”“微”“很”“甚”“大”等程度词(如口微渴、口大渴、微热、高热等)方式进行有关症状的量化表达,后人也多沿用此类方法,但是这类量化描述比较简朴、模糊,也常因不同医者而异,在实际临床研究中的把握与操作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为了满足临床科研的需求,人们在传统中医症状量化方法的基础上,吸取了现代医学和心理学中的一些较为成熟的对主观症状的量化分级方法,在中医症状的量化表达方面进行了尝试,并运用于临床研究中,作为判断证的严重程度或疗效评价(根据干预前后症状

8、积分的变化)的依据,促进了中医症状的量化研究。适当的症状量化,不但可以把主观化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