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分析商务英语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分析商务英语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应用ok3alcurriculum)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通过课程表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是学校教育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不是通过课程表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学校的物质环境、文化体系、人际环境结合形成的综合教育环境来呈现。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是多方面的、长久的、深远的。一、隐性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性1.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隐蔽性:除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所有物质环境、文化体系、人际环境、活动安排等都是隐性课程的内容。隐性课程不是以直
2、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施教,而是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活动、优美、充满生机、令人愉悦的环境、友好、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一种自然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在暗示中把有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经验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以及活动过程之中,并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化育人的目的。2.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隐性课程主要注意的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学校的隐性课程主要通过人、事、物、制度和活动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着规范的作用,并最终内化为他们自身的价值判断体系。然而,由于该课程是通过情感融合起作用,其效果可能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显现出来
3、,但更多的则是在在学生就业进入社会后,在工作和参与社会活动时外显出来。虽然,隐性课程并不直接决定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就,但是通过隐性课程教育所形成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对其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主要就业于第三产业,社会的参与程度高,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是他们重要的人生课题。因此,他们在社会和企业中所持有的态度、意识、情感以及价值观等都是隐性课程作用的结果,并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更长久。3.隐性课程具有多样性。隐性课程的载体广泛而且形式众多,且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给予学生们影响。它既可以表现为看的见的富于特色的校园建筑
4、、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表现为无形[优论论文]的承载着人文价值的校规校级、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二、商务英语隐性课程设置的意义隐性课程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同学来说尤其如此。作为语言学习者,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而隐性课程对于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有着积极的效果,它能使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形成恰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积极地落实学习计划和安排,达到学习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上的导向功能。隐性
5、课程通过各种复杂多样的因素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学校富于现代意识和人文气息的建筑设计、静谧而干净的校园绿地、生动活泼又格调高雅的各种活动都是德育精神的物化体现,引导学生向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科学的人生观。2.情感的陶冶功能。现代社会中不缺乏高智商的人,但缺少高情商的人,无数的实例证明,一个人的成功在许多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而这种情感是通过隐性课程中的体验、熏陶、感染的作用机制的形成的。积极、和谐、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校园环境与文化能够给受教育者以积极的心态,学校文化所内含的价值取向会在学校的日
6、常生活中深刻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学生发展起良好的道德情感。3.能力的提升功能。学生能够从优美的环境、人性化的制度、先进的文化氛围和各种充满情趣的活动中提升自己的鉴赏力、意志力、执行力和实践能力。而隐性课程则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遵从个人意愿有选择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商务英语教学中隐性课程的使用鉴于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形成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结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习得的特殊特点,我们从物质的、精神的
7、、社会关系的(人际的)和文化的几方面来谈英语隐性课程的利用。1.建立有利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物质情境。物质情境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商务英语专业学习的硬件设施,如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音室、商务英语综合实训室、模拟谈判室、商务英语模拟实训室、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等;购买大量的商务英语类及相关图书、期刊、报纸、光盘、多媒体课件等,以满足广大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在教室、走廊、学生宿舍张贴英文标识、海报、手抄报等,制造英语学习的氛围;我们还尽可能设置一些完备的陈列室或展览馆,以对各国的地理、民族、风情、人种、习惯等作一些英文的介绍。这些物质情境
8、的建立有利于隐性课程作用的有效发挥。2.建立有利于商务英语教学的制度环境。定期组织商务英语教研室全体教室学习关于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学校的各种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管理制度等,并要求在教学工作中切实执行;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