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不要多“占”——“拖堂”反思

简述不要多“占”——“拖堂”反思

ID:26288552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6

简述不要多“占”——“拖堂”反思  _第1页
简述不要多“占”——“拖堂”反思  _第2页
简述不要多“占”——“拖堂”反思  _第3页
简述不要多“占”——“拖堂”反思  _第4页
资源描述:

《简述不要多“占”——“拖堂”反思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述不要多“占”——“拖堂”反思论文关键词:理解 反思  论文摘要:凡是占用学生休息时间用来上课的现象称为“拖堂”。拖课的动因源于失误、源于干扰、源于低效、源于私心。拖课显然是一种不正常的教学现象,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潜力的挖掘,造成学生学科发展的不均衡,影响其以后的发展。因此,教师认真反思、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提升驾驭课堂的水平和能力。    1“拖堂”的负面影响    1.1侵犯学生的休息权,影响师生的和谐关系。  尽管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却违背了教学原则,没有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一堂课40分钟,一天7、8节课,几乎每堂课学生都负荷运转,在大量的脑力劳动下,属于他

2、们自己的仅仅是这课下的十分钟,如果每堂课老师都拖堂,学生哪里还有属于自己的课余空间?学生抵触也就成了自然。  从生物学讲,大脑细胞的活动有两大特点:一是兴奋一段时间,必须休息一断时间,这样脑细胞才不会受到损伤;二是一部分细胞兴奋时,另一部分细胞休息。学生在上课时,脑细胞处于高度紧张兴奋状态,课后的作业时间也比较长,这样使心脏血液向大脑提供氧和养料的能力下降,脑细胞产生疲劳感,视觉和听觉也因此受到影响。课间十分钟,就是利用脑细胞的活动特点让大脑细胞短暂休息,使疲劳的脑细胞得以恢复,下堂课才能更好的聆听,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  课间十分钟是学生呼吸新鲜空气、活动身体和放松心情的时间;是学生

3、之间、师生之间随意交流沟通的时间;是准备下节课书本和文具的时间。教师拖课,挤占了学生宝贵的课后休整时间,侵犯了学生的休息权,造成学生不必要的紧张,甚至影响到教师的威信,这也就成为学生对拖课反应强烈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很少有学生认为“老师拖课是老师责任心强的表现”。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学习、师生关系都是不利的。  1.2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损害竞争的公平性。  尽管教师的初衷是好的,但无形中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忘记了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老师的附属品。我们抢占一分钟,实际上是剥夺学生休息的权利,这将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负责任。教师成了课堂的奴隶,学生则成

4、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容器里装的是什么?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不知道,因为他们对这样的拖堂或教学已失去了兴趣。这样的教学习惯是教师应该反思的。因为老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凌驾于学生的休息时间之上,那样师生之间将失去更多。  学校竞争,是学生的竞争,也是教师的竞争,更是时间的竞争。教师们都知道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总量是固定的、有限的,哪一门学科、哪一位教师在其中占有的份额大,哪一门学科、哪一位教师就容易获得好成绩。在无序、有失公平的竞争中,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则可能处于次要地位。于是教同一班级不同学科的教师,你拖,我拖,大家拖,全然不顾作息时间表的严肃性,使得学生怨

5、声载道,教师疲惫不堪。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损害竞争的公平性。    2杜绝“拖堂”    2.1学校应明令禁止“拖堂”。  “拖堂”是传统应试教育观念遗毒的一种表现。它违背了教育规律,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在课堂上,老师把自己的主导地位变成了一种权威,以个人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教师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教学效果并不一定明显,反而会影响下一堂课的教学。学校应该坚决禁止“拖堂”现象,科学、严谨地安排教学时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2.2为了学生,请“拖堂”的老师将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  教师拖堂弊多利少。最直接的表现是教学效果不佳——下课铃响后,虽然教师依旧振振

6、有词,但大多数学生的心早已飞到窗外,要么窃窃私语,要么关书待发,即便是正襟危坐,也是“心不在焉”,甚至会对“拖堂”的教师产生烦感,进而对本学科产生厌恶情绪;其次,延误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准备,影响下节课的正常学习,因此造成教师间的“摩擦”;再者,有损师表和校风——要求学生有时间观念,可老师任意拖堂,只能使学生的行为与教师的教育背道而驰;更严重的会影响学生的身体。挤占了学生休息时间,劳逸无法调节,易造成精神疲惫等症状……近几年笔者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现在的学生已不甘愿做知识的“容器”,而是逐渐地开始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他们不再对教师的说教、名家的言论、课本上的内容奉若神明,而是敢于说“不”,要

7、“标新立异”,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师,应与时俱进,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彻底转变思想,树立新的课程观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