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190980
大小:1.92 M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1-25
《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医学检验科余夏机体凝血系统平衡凝血抗凝凝血机制方法:血浆样本经一定时间(3min)加温后,加入反应试剂,采用波长为660nm的光照射样本,凝血过程中血浆的浑浊度可以通过测量散射光光强度的改变来测定,通过标准曲线求出凝血时间。凝血四项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正常参考值:11-13秒。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据报道,在口服
2、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PT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缩短: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③口服避孕药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法令”,预期值约为参考值的2倍。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
3、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PTR参考值:1+0.05,PI延长至正常对照2倍时,PTR约增至2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用药维持范围2.0-4.0。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正常参考值:0.9-1.1。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世界卫
4、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①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②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③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④治疗肺梗塞2.0—4.0⑤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⑥人工瓣膜手术3.0—4.0监控:IN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则提示抗凝过度,应减少或停止用药。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数减低,则可能是DIC或肝病等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
5、oplatintime,APTT)正常参考值:24-40秒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肝素治疗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延长:>10秒有临床意义①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②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Ⅸ)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③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及凝血因子V、X减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
6、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④血循环中有抗凝药物存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等;⑤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缩短:①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②血小板增多症;③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DIC高凝期、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脑梗塞;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炎综合症,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⑤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监控:肝素抗凝治疗中APTT的预算期为正常值的1.5-2.5倍
7、。四、凝血酶时间(TT)正常参考值:11-18秒临床应用:TT是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的多少。前者增多和后者减少时TT缩短,否则延长。可用于肝素用量的检测。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①纤维增多或肝素、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SLE、肝素、肾病)以及AT-Ⅲ显著提高;②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的增加(如DIC纤溶期);③纤维蛋白原减少;④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⑤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