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133033
大小:4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5
《中药口服且保留灌肠药渣外敷联合微波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药口服且保留灌肠药渣外敷联合微波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中药口服且保留灌肠药渣外敷联合微波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是造成慢性盆腔痛、异位妊娠和不孕的主要原因[1]。临床上多发生于中青年妇女,该病病因复杂,病情反复,治疗棘手,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存质量。我院对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门诊的17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药渣外敷联合微波理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74例,年龄20~48岁,平均34岁,病程6个月到3年不
2、等,平均2年,均有性生活史,全部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 1.2诊断标准(1)症状:反复发作的下腹部一侧或两侧坠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月经前后、性交及劳累后加重,伴月经失调及白本文由.L.收集整理带增多、有异味,输卵管黏连阻塞时可致不孕。(2)体征:子宫颈抬举痛,子宫多呈后位,黏连固定或活动受限及压痛;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扪及条索状物或触及包块,并伴有压痛;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3)超声检查提示:盆腔积液、炎性包块、双侧或单侧附件增厚。(4)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或正常。 1.3疗效标准(1)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妇科
3、检查均恢复正常,超声检查提示炎性包块或炎性渗出物均消失,双侧或单侧附件恢复正常,且停药后6个月无复发;(2)显效:主要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超声检查提示盆腔积液或积脓减少或消失,双侧或单侧输卵管增粗明显减轻,炎性包块或炎性渗出物均缩小或消失;(3)无效:临床症状及妇科检查局部无改善,超声提示炎性包块或炎性渗出物无明显改善。 1.4治疗方法(1)中药保留灌肠药方:红屯30克,败酱草30克,赤芍15克,枳壳15克,路路通15克,薏苡仁30克,黄芪30克,蛇舌草30克,半枝莲15克,牡丹皮15克,桃仁10克,莪术10克,皂角刺15克,旱莲草15克,三棱15克。
4、用药方法:中药熬煮好过滤后取汁300毫升早晚服用,取汁200毫升留着灌肠。嘱排空大小便,左侧卧位,用石蜡油润滑肛门及肛管后,将肛管缓慢插入15~20cm,将中药200毫升缓慢灌入,灌毕平卧。(2)微波理疗多采用多功能微波治疗仪阴道放置。将微波理疗探头插入阴道30min,温度调节视患者耐热程度选7-17in,每日1次,8-10天为1个疗程,同样视病情轻重1-3个疗程。(4)中药渣乘热用布袋装好敷于下腹部或病侧,可与理疗同时或另行时间热敷。 2结果 治疗1-3个疗程后,174例患者中有104例(60%)治愈,66例(38%)好转,4例无效,总有效率98%。结论中药
5、保留灌肠联合微波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好,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讨论 慢性盆腔炎常因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或不恰当,或因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该病具有病程长,病情易反复,治疗棘手,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等特点,常可导致不孕、异位妊娠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妇女的身心健康[1]。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局部结缔组织增生,瘢痕形成,分泌物积聚[2]。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主要采用中西药治疗和物理治疗。西药治疗通常采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杀菌治疗,但因慢性盆腔炎引起的盆腔广泛黏连,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等,临床西药治疗效欠佳,且长期使用可产生耐药性及引起菌群
6、失调[3]近年来,中药治疗辅助微波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认为,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可明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增生组织的软化和盆腔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从而达到消肿、散结、止痛的目的。中药不仅可以改善微循环,还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特别是中药灌肠加药渣外敷治疗通过药物局部渗透,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盆腔黏连组织软化,消除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既能改善局部的临床症状,又可因其活血化瘀功效促进机化组织吸收、黏连及包块消退。同时可减轻肝脏负担、避免药物口服时对胃肠道的刺激。药渣外敷微波理疗具有加热均匀和较强的穿透力,可直达病灶,有效改善盆腔脏器的血液循环,增强组织营养代谢,提高
7、药物吸收利用,具有消炎、松解黏连、软化瘢痕及镇痛作用[4]。本组采用中药口服且灌肠药渣外敷辅助微波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治疗1-3个疗程后,174例患者中有104例(60%)治愈,66例(38%)好转,4例无效,总有效率98%。4例无效者均因未坚持规律治疗3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中药口服和保留灌肠药渣外敷辅助微波治疗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一种理想的方法,多从联合应用既可提高疗效,又能充分发挥协同作用,且副作用小,患者容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