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经济初探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经济初探

ID:26045770

大小:77.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1-24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经济初探_第1页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经济初探_第2页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经济初探_第3页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经济初探_第4页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经济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经济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经济初探市镇,最初只是作为农村的贸易场所而出现的,《宋史》记:“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禁防遏者谓之镇”。随着市镇自身的发展,逐渐成为具有一定数量工商业户的实体。就商业而言,一般地,“市”上商贩和行商居多,商业规模较小;“镇”则座贾较多,商业规模较大。明清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市镇在全国各地普遍兴起。市镇的形成,使古老、闭塞的农村出现了活力,它散落于辽阔的近城远乡,通过它的脉络,连结全国各地,从而加速农村这潭清水的激荡和回流。明清太湖地区的经济水平处于全国先导地位,市镇的面貌更有它的特殊性,探索该地区市镇的兴起和经济活动,确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2、一、太湖地区市镇大量兴起的历史前提明清之时的太湖地区,市镇林立,遍布各地,大体形成了一个三五里一市、十数里一镇的局面,不仅市镇数量多,而且工商业的发展程度是其他地方的市镇所不及的。为什么太湖地区的市镇大量兴起于明清时代,市镇的分布又是如此之广,并出现了很多专业性市镇?要找到这个答案,只能到这些市镇所在的广大农村去寻找。魏晋以来,北方劳动力大量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得到利用,经济获得开发。唐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加之这里战争破坏较少,生产发展了,人口增多了,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唐开元18年(公元730年),吴郡(苏州)有68000户人家,到元和5年(公元810年)增至

3、10万余户。生产工具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江东地区,唐时用曲辕犁耕田,这种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铁制木制相结合,已同近代的木犁差不多。灌溉技术方面,发明了利用水流自行旋转的筒车,不用人力,昼夜不息。还有风车、翻车、秧马等,都省力而功倍。肥田方面,分别使用不同的肥料,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经济上已处于全国的重要地位。而太湖地区,田畴交错,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最宜水稻的种植,唯一令人担心的是水患,唐宋时,多次疏通太湖水道,置闸调节,使水灾之害大大减少。在这一基础上,劳动人民垦辟了大量圩田,扩大了种植面积,“耕无废圩,刈无遗垄”。①并且一年能种二熟。浙西路(江苏南部、钱塘江以西地区

4、)成为南宋时主要农业区,时人说:“苏湖熟,天下足”。宋元以后,太湖地区的可耕地,基本上保持定量,应开发的已开发了,而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人口则在不断增加。从明初开始,统治者多次进行移民运动,移民的原则是从狭乡迁到宽乡,太湖地区一直被认为人稠田少之地,因而移出之民是最多的。洪武3年,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无业农民4000余户到濠州。28年,徙直隶、浙————————①吴泳《鹤林集》卷39。江民两万户于京师。①永乐6年,“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实北京”。②土地量的稳定,劳动力的增多,要发展生产,只有靠集约经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唐宋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清的对苏

5、松地区的重赋政策,既表现出统治者穷凶极恶的搜刮,同时也揭示了这一地区经济水平高于其他地方的基本事实。“南方种田一亩,所获以石计;北方种地一亩,所获以斗计”。③这种南北差别,并不是从清代才开始的。生产力的提高,粮食产量的增加,为多种经营提供了保证,使农业的商品化成为可能。棉花这种植物,种植容易,成本较低,特别是更适宜于高旱地区。织成的布,坚固又御寒,光洁柔软,确是一种很理想的衣着原料。松江地区在宋末开始种棉花,由于存在高旱、灌溉困难的大片土地,种植水稻往往难于保障,即使有收获,产量也是很低的,“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④这种土地对耐旱喜土质松的棉花来说,正是最理想不过了。于

6、是,种棉花之利就远过于种植水稻,“种花费力少而获利多,种稻工本重而获利轻。”这是清人高晋多次往来于松江、太仓等地考察为何“种花者有十分之七八”⑤而得出的结论。这样,棉花在松江等地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①《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三。②《明史》卷六。③《皇朝经世文统编》卷二四。④《辍耕录》卷二四。⑤《皇清奏议》卷六一。必须一提的是,元初松江人黄道婆从崖州学来了先进的纺织经验,改革了纺织工具,一改过去“无踏车椎弓之制”①的落后状态。这一看来很偶然的因素,然而作用非小。当时的棉花种植,几乎遍于全国,然而惟有松江成为全国著名的棉花种植和棉织品生产中心,成为“衣被天下”的发源

7、地,原因何在?正是只有松江把棉花的种植和加工结合得最好。例如,先进的轧棉工具,有“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②《天工开物》说:“织造尚松江”。福建、广东也种棉,也有先进的技术,但其土对种棉不是十分理想的,改种其他作物获利更多,因此,没有大面积推广。明末就有广东、福建人到松江买回棉花再织布的现象。北方的山东、河南、直隶(今河北省)分布着广大的棉产区,但纺织技术落后,据记载,北方种棉也经过了多次尝试,由于气候干燥,纺纱经常断裂,难以成纱。“奉天各处地多宜棉,而布帛之价反倍于内地,推其原故,大抵旗民种棉者虽多,而不知纺织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