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第一章大学生就业的经济理论研究大学生就业相关经济理论是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论基础。当代中国,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就业经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就业理论为指导,揭示就业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就业实践。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就业的一般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就业经济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作家深刻把握社会经济现象,围绕社会就业问题及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其它社会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全面、深入、系统地考察研究得出的科学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2、该理论的基本框架是马克思的就业思想,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理论作家立足各自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现实,进一步深刻研究社会就业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就业经济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在讨论关于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的问题上,较为集中的阐述了劳动力商品理论,并以劳动力商品理论为起点,深入探讨了劳动力能够转化为商品的条件和决定劳动力价值大小的因素。马克思指出,任何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进行买卖,只有在劳动者除了拥有人身自由外,其他“一无所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才能够存在。劳动力商品与其它商品的相同之处就在于,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也正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创造
3、了其自身的价值,马克思还进一步分析了劳动力在进行买卖、使用以及其价格等特殊性质,进而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工资就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的价值与其本身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是不对等的,而是存在着差额。根据劳动力商品理论,就业就是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实现其价值,其使用价值作为资本的基本要素进入生产过程;而失业就是劳动力在作为商品时在流通领域的滞留,无法实现其价值,或者不能使其使用价值在生产活动中发挥作用而造成的。因而,劳动力商品的交换过程与就业和失业问题密切相关。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关于就业的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
4、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创立适合中国国情、具体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走向胜利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就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就业理论同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就业现实紧密结合,对中国就业问题的深刻而又系统的反映和总结,体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时期解决现实就业问题的精辟论述中,既于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一脉相承,又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一、毛泽东思想关于就业的论述毛泽东就业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建国初期
5、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思想和治理失业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保障就业权利,实现充分就业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公民的劳动权的保障,人人有活干,人人安居乐业,社会经济才能顺利发展,国家才能繁荣富强。以此为指导,形成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统包统配为主要特征的就业模式。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旧社会遗留下的大批失业人员的突出问题,毛泽东深刻指出共产党人要领导群众的生活,要从建党立国的高度保障群众就业,对全体劳动者的就业实行国家“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军民兼顾’、‘公私兼顾’。”“就业问题,教育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
6、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做出各种适当的安排”。在建国初期,针对农村的就业问题,釆用土地改革计划,积极落实“耕者有其田”;解决城市失业问题,采取“包下来”的政策,鼓励发展个体经营、生产自救、以工代赈等,结合适当分配和安置工作;同时,通过积极恢复生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些政策保障了劳动者就业权利,有力的促进了当时的社会稳定及生产恢复。第二章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历史演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从大学生就业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最大的则是就业制度的变化。就业制度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就业制
7、度的变革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制度,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就业制度,每个时期的就业制度都有其明显的特征。就业制度的变化也直接勾勒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历史演变轨迹。第一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1949年一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学生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这与当时国家建立的是“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国家、政府围绕“统包统配”的制度模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定,严格的指令性计划统筹分配大学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