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运动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血管运动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ID:25985737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4

血管运动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_第1页
血管运动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_第2页
血管运动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_第3页
血管运动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_第4页
血管运动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_第5页
资源描述:

《血管运动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血管运动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摘要】目的探讨血管运性鼻炎的治疗方法及发病机理。方法选择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176例,随机分成调节植物神经组(62例)、单侧下鼻甲激光治疗组(50例)、常规药物组(64例)。结果激光治疗组的疗效优于调节植物神经组,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单侧下鼻甲激光组与调节植物神经组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P=0.004<0.01,P=0.041<0.05)。结论下鼻甲激光与调节植物神经都是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的有效手段,血管运动性鼻炎的发病机理可能由鼻黏膜局部植物性神经障碍引发。【关键词】鼻炎血管运动

2、性植物神经性障碍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pathogenesisandtherapyofvasomotorrhinitis.MethodOnehundredandseventysixpatientsotorrhinitislydividedintothreegroups:theautonomicnerveregulationgroup(n=62),thelasertherapyforsingleinferiorturbinategroup(n=50)andthedrugtherapy

3、group(n=64).ResultsTheeffectoflasertherapyforthesingleinferiorturbinategroupicnerveregulationgroup,butthereicnerveregulationgroupicnerveregulationarealleffectiveforvasomotorrhinitis.Vasomotorrhinitisisprobablycausedbyregionalvegetosisofthenasalmucosa.Keyotorrhinitis;

4、Vegetosis血管运动性鼻炎是因为鼻黏膜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副交感神经因受刺激引起鼻黏膜肿胀,其结果常引起副鼻窦自然开口被堵塞,患者出现鼻涕增多、头痛、打喷嚏、面部压迫感等症状。引起血管活动性鼻炎的刺激物并不是特异性的抗原,而是温度及湿度的变化、疲劳、精神刺激、烟雾及灰尘等等,或者遇到冷暖空气交替时引发强烈地打喷嚏,类似慢性鼻炎的症状,且迅速恶化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也是一种非特异性过敏反应(nonspecifichyperreactivity),在免疫学检查中无法查出特异性的抗原。我们认为,作为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的原则,让鼻黏

5、膜植物神经恢服其原有的平衡功能是主要治疗目的。本研究目的是,从概念上将血管运动性鼻炎规定为鼻腔黏膜植物神经功能异常,通过干预鼻黏膜病态的植物神经功能状态,使鼻黏膜植物神经功能寻找另外一个平衡点,用此方法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探讨血管运动性鼻炎发病的机理。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3年8月至2006年2月因鼻部症状来我院诊治的176例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主诉鼻塞、清鼻涕、喷嚏、搔痒感等。本组患者均行MAST(multipleallergenstimulationtest)(HITACHI,chemicalnondetectab

6、lediagnosticsInc)检查,结果呈阴性;皮肤过敏反应检查(allergicskintest,AST)呈阴性; 用组胺(histamine)做鼻部诱发反应检查(Nasalprovocationtest,NPT)呈阳性反应;鼻腔检查与付鼻窦CT扫描未见息肉或肿物。所有患者诊断血管运动性鼻炎时,通过询问病史及临床检查排除感染、内分泌障碍所引起的鼻炎,或过敏性鼻炎。术前2周内禁用激素,抗组胺等治疗过敏性鼻炎药物。本组患者均无吸烟史或其他疾病。1.2方法调查以资料回顾与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为主。将患者随机分成3个组,每个组采用不

7、同的方法进行治疗。1.2.1调节植物神经组62例,男24例,女38例,1566岁,平均37岁,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慰,同时嘱患口服路滴美(25?mg,3次/d)+谷维素(20?mg,3次/d)。1.2.2激光治疗组50例,男22例,女28例,1871岁,平均35岁。用YAG激光对单侧相对较大的下鼻甲黏膜进行凝固治疗,用车翔等[1]的方法进行激光治疗,而另外一侧的下鼻甲未进行特殊施治。1.2.3常规药物治疗组64例,男26例,女38例,1869岁,平均37岁。患者口服强的松(5?mg,3次/d)+头孢氨苄(0.5?mg,3次/d,或服

8、用其他抗生素)。1.3疗效评价治疗后26周内进行疗效评价,(1)无效。与治疗之前一样,症状没有得到缓解,患者对疗效不满意;(2)有效。与治疗之前相比鼻塞、清鼻涕、喷嚏、搔痒感等症状有所改善,但是患者对疗效不太满意;(3)显效。症状大部分好转,只是鼻塞、清鼻涕、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