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973845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4
《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就业指导的问题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就业指导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着重从教育规模扩张、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学生的不良就业心态三方面采取对策,强化并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求日益强烈。有数据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从1978年到2005年间经历了四次飞跃,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人数已达530万,我国的本科教育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但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突显,成为影响社会治安、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重
2、要问题,对此不能忽视。 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就业困难的原因 据有关统计,近年大学生就业率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见,近年来特别是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率下滑迅速,以前没文凭就业难,如今有文凭难就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如大学生的就业观问题、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宏观经济的需求影响以及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在这众多的原因之中,笔者认为最为普遍和主要的是以下三点: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高等学校连续三年扩招,在校的大学生人数几乎增加了一倍,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大学生就业高峰,毕业生比2002年增加了67万人,总量达到212
3、万,平均每个省区基本上都增加了1万多名大学毕业生。据教育部统计,2006年高校毕业生约为413万,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可喜成果,但在社会总体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毕业生供给的大幅度增加,尤其是专科生的增加使供需矛盾日显突出,从而给大学毕业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就业难。根据工作竞争理论的原理,劳动力市场存在两支队伍,一支是工作队伍,另一支是求职者队伍。工作队伍中的每一项工作都对技能与生产力特征有所要求,队伍中的工作位置越靠前,对劳动者的要求越高,相应地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也越高。在求职者队伍中,学历层次越高,所在位置越靠前,获得工作队伍中靠前位置的可能性也越大。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使
4、得毕业生数量增加,而工作队伍的规模并没有成比例地扩大,因此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队伍中的位置就会相对后移,其结果是导致这些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甚至失业。 劳动力市场的不良分割在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中有一种高度一致的东部沿海倾向、大城市倾向和大企业倾向,在这些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中,职位竞争非常激烈,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相反,在西部地区、农村及乡镇企业中,用人单位想方设法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才填补一些重要的空缺职位,却得不到大学生足够的关注。这种情况导致了相当大一部分毕业生处于一种“摩擦性失业”的状态。这一现象可以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来解释,根据这种理论,有学者认为,在目前中国社会所处的经济转
5、型期,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之间的劳动力市场是被分割的,并且这种分割更多地不是功能性分割,而是一种制度性(比如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户籍制度)分割。劳动力市场被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有可能获得相对较高的“分割性收益”,一旦劳动力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则各种分割性收益就无法获得。这种分割造成了劳动者在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障碍:一方面,在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对工作满意度低,归属感弱,工作变换次数多,他们很难直接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尽管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失业者可以较容易地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但一
6、旦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便难以返回主要劳动力市场,于是他们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 大学生自身的不良就业心态有学者将这些不良心态归纳为五个方面的心理问题:(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的矛盾心理,有些大学毕业生由于实际的择业过程无法满足他们较高的期望值而内心矛盾重重;(2)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意识的依赖心理,有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消极依赖心理严重,受挫时怨天尤人,以致陷于焦虑、紧张、烦躁不安之中;(3)自卑导致的焦虑和失望心理,有些毕业生由于性格较内向,又没有突出的优势,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稍有失败就会情绪一落千丈,对就业悲观失望;(4)缺少主见随大流的盲从心理,有些
7、毕业生对自身能力和社会需求缺乏清醒的认识,缺少自我选择和独立决断的能力,极易受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5)求闲怕苦、急功近利的名利心理。有些毕业生受市场经济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过于看重物质条件,过于注重享受。 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高校、社会三方面同时着手,共同努力。高校是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应该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应该连贯性、系统性地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