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文学接受论

第五讲--文学接受论

ID:25916127

大小:64.0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3

第五讲--文学接受论_第1页
第五讲--文学接受论_第2页
第五讲--文学接受论_第3页
第五讲--文学接受论_第4页
第五讲--文学接受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五讲--文学接受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五讲文学接受论文学活动不能停留于作家写完作品这个阶段,文学作品的价值必须经过传播、消费——文学接受,才能实现。在传播、消费过程中,一般性阅读是最基本的接受形式,而在阅读基础上形成的文学鉴赏和批评则是文学接受的高级形式。一、文学阅读读者是文学阅读活动的主体(作品是客体),因此关于文学阅读的探讨可以从读者开始。(一)关于读者的角色1、被动者角色认为文学阅读是读者寻求作者创作意图的过程。此观点在中西方文论传统中占据支配地位,直到20世纪初期仍然流行。此间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对后来者的影响较大。→康德“审美无功利”

2、论,对读者被动角色的理论支持。《判断力批判》提出“审美无功利”,因此读者要以无功利的心志去阅读作品,从而领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因此,读者受制于作家和作品,作家成为了受人顶礼膜拜的对象。此后欧洲的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论大体支持这种观点。显而易见,他们忽视了读者的价值(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合理性。→象征主义文论对读者被动角色的肯定。法国象征主义领袖马拉美(1842-1898),认为诗人要把诗的意蕴一点点地暗示出来,而读者应该一点点去猜测诗的意蕴或象征意味。再如,法国象征主义代表瓦雷里(1871-1945),认为对于象征主义作品,读者需要具有

3、“克难”的能力,因而读者的阅读犹如“带着镣铐跳舞”。2、主动者角色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等理论相继兴起,从不同角度突显了读者的作用,使读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甚至出现了读者中心论。(1)现象学美学对读者地位的重视作为哲学流派的现象学(略讲),是由德E.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主要著作有《算术哲学》、《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以及《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的一部分。)奠定的。现象学的口号是“意向性”和10“回到事物本身去”。意思是要人们通过直接的认识去把握事

4、物的本质。其方法是现象学的还原法:把事物的存在排除在考虑之外,剩下的只是纯粹意识,即意向性本身。在确定了意向性概念后,人们在把握事物本质时,事物是意向地内在于意识之中的或者说存在于意向体验中的对象。现象学美学:用现象学的方法解释美学问题以及为美学建立现象学基础的一种美学思潮。现象学美学方法论的特征:(1)认为作品是特殊的审美客体——意向性客体,即人为了具体目的而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客体。这种客体不是纯粹的实物,也不是纯粹的意识。作品创造了一个独立世界——和现实世界有联系但又不是和它同一的世界。(2)重视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结构分析。波兰的英伽登(RomanIngand

5、en)把作品分为语词一声音、意群、系统方向和意向性客体所体现的世界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前后依次相互制约,前一层次为后一层次的基础,每一个层次都在整体中起作用,构成了一个统一体。(3)重视作品文本和读者的关系。作品的虚构世界和现实世界不同,它包含了许多“不确定点”,留下许多“空白”。强调审美主体的再创造作用,参与艺术创造活动。在阅读作品时,要对“不确定点”和“空白”进行“具体化”和“重建”,以完成作品并实现其潜在要素。(4)对审美对象的把握,不用传统美学的演绎法,也不用心理学美学的归纳法,而采用一种特殊的直觉——本质直觉。现象学美学方法对作品结构和要素的分析,探索

6、审美客体“图式化方面”所留下的“空白”,有独特作用。这种方法在西方美学研究中有较大影响,开启了阐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的产生。现象学美学理论代表:【德】美学家R.哈曼(1879~1961)、【德】美学家M.盖格(1880~1937/1938)、【德】H.吕采勒(1902~? )、【德】R.欧德布莱希特(1883~1945);【法】米凯尔.杜夫海纳(1910~?)、【波兰】R.因加尔登(1893-1970)等。小结:现象学美学探讨文学活动时,注意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认为文学研究不能仅从作品方面入手,必须把读者纳入研究视野之中。读者与作者、作品的地位是平行的,没有高低之分

7、,没有读者就不会产生作者,更不会产生作品。(2)阐释学对读者地位的重视阐释学代表人物【德】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1900-2002)于1962年出版的《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效果历史”这一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范畴。10①效果历史:是阐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提出的文学接受范畴。指文学史上的作品在纵向历史中所呈现的效果,它是通过阐释者的阐释而呈现的。文学作品的效果历史是变化的、是向未来延伸的,它表明文学接受是阐释者对文本的不断创造、不断超越的过程。②效果历史的启迪意义A:文学作品的传承史就是其效果史,作品是开放的需要在阐释者

8、身上实现其效果。B:阐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