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我们如何面对-论文

新课程,我们如何面对-论文

ID:25906403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3

新课程,我们如何面对-论文_第1页
新课程,我们如何面对-论文_第2页
新课程,我们如何面对-论文_第3页
新课程,我们如何面对-论文_第4页
新课程,我们如何面对-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我们如何面对-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程,我们如何面对?论文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当前的处境下,每位教师都在孜孜以求,盼望能更有效的参与新课程。笔者就如何面对新课程提出两点要求:一学习,二反思。关键词:学习;反思;新课程有时翻阅报刊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当前的处境下,每位教师都在孜孜以求,盼望能更有效的参与新课程。笔者就如何面对新课程提出两点要求:一学习,二反思。关键词:学习;反思;新课程有时翻阅报刊杂志,会惊叹于发达地区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多媒体运用灵活自如,师生配合天衣无缝,学生回答让人咋舌……同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我们,何日能生成如

2、此精彩的课堂?参与新课程实践已经四个年头,本人却感到越来越迷茫,面对人家的精彩,只能望洋兴叹。当然,我们必须知道我们与他人在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硬件设施等方面是有差距的,但这种差距,不应当成为迷茫的借口。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当前处境下,每位教师都在孜孜以求,盼望能更有效地参与新课程。本人认为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有两点是必须做到的。1学习学习是必须的——这无庸赘言。然而,我的所见似乎表明:学习并非必须。以教师“继续教育”为例,有多少老师以十分的投入参与其中?集体听课,缺;平时作业,抄。还有的老师,自始至终未翻

3、过课本……这样的学习,老师们如何投身新课改?你要说这些学习没用吗?“教师专业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果身在其中的人们,连学习专业知识都感到负担的话,“专业化”无望,新课程无望。面对新课改,我们需不懈学习,不仅应全身心投入“继续教育”的培训,更需以同样的热情投入到非“继续教育”培训内容的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之中。理论能让我们变得智慧,能使我们耳聪目明。尽管它的作用有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不学它,后果可以预见。教育教学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理论的匮乏,终将导致实践的“高原”。另外,前卫的、富有时代性的教育

4、教学杂志,我们必须涉猎。如果把传统教育教学理论比喻成树干,那么,富有时代性的教育教学论著则是招展的枝叶,他让我们不断呼吸教育教学的新鲜空气,让我们的“知识之树”枝繁叶茂。作为教师还需热衷于文学。文学,可看作“知识之树”的根须,有了它,我们的知识将时刻鲜活,“知识之树”将焕发生命的光彩!新课程更注重人文关怀,而文学,能给一个教师最优质的人文熏陶。我们都知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如果我们有了文学的根须,理论的树干,鲜活的枝叶,谁还会为无法芬芳满园、桃李天下而发愁?不懈地求学吧!延根须,固树干,丰鲜

5、叶,让我们的知识之树,在新课程的天空下,焕发生命光彩!让更理想的人文光辉,照耀学生的精神世界!2反思自从教学第一天开始,我始终坚持写教育教学日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这已成为我教学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反思的习惯缘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书(傅道春,教育科学出版社)。刚从教时,我渴望成长,希冀发展。我在该书中学到了至理:“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就可成为反思型教师,从而形成自己优秀的职业品质(P176)。”我在后来学习中遇到的“名人”,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向我验证反思的重要性。首先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6、》、《帕夫雷什中学》就是这位教育巨擘反思的精品。其次是朱永新老师,他的“成功保险公司”一说,向我们展示持续反思的巨大力量。还有诸如窦桂梅、薛法根、闫学等很多名师名家,他们的成功与他们勤于反思、善于反思有极大相关性。如果谁说反思无用,那么,他根本不懂反思之本真!观察我们身边的老师,有反思习惯吗?有的老师,连起码的学年论文、案例分析……这些必须上交的“教师作业”都是通过“非正规”渠道弄来的,长此以往,何以形成反思习惯?你可以说没时间,可以说不会写,可以说这些“现行八股文”没用。但我要说,新课程需要的是十二分的执

7、著认真,而非类似的搪塞与托辞,有用与否,关键在于你的态度,如果你潜意识里已打下了无用的烙印,你的所为,自然无用。如果我们把这些东西看成是锻炼与挑战,勇敢地去迎战,胜利的必定会是自己,长此以往,我们换来的是自己更专业的成长。如果恰恰相反,那么无异于自己给自己交白卷,自己否定成长。《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告诉我们,反思有3个层次:第一层次反思课堂情境中各种技术技能的有效性;第二层次主要针对课堂实践中的问题,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第三层次主要针对课堂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反省检查有关行为的规范化。很明显:反思的天地

8、,我们大有可为。每天的教育教学日记,这是反思的开始,也是反思很好的着力点。反思这节课的成功,反思教学中的失误,反思教学行为与学生表现,反思教材处理与学生心理水平……孙建锋老师说:“好课,不是要思考我们做了什么,而应考虑我们还没做什么?…‘我们还没做什么”——每节课后,我这样问自己,长期坚持,滴水穿石,成就的必定是良好的反思习惯,古老的谚语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成功”,新课程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