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762353
大小:30.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5-30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学困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小学班级有效管理和建设征文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学困生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对学校教育加倍重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增加,学校管理的提高,如今的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却比以往都多,尤其是在农村小学,经济条件落后,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学生们在家无人教导无人照看,加上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引诱等等,农村的学生更容易变成“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让人“不知所措”。怎么正确认识他们,怎么正确对待他们,我结合在农村小学的教学实践,在此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1.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转化的基础大家知道,一旦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他们就不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要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我们必须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2、。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上课充满激情,对学生一视同仁,特别要尊重和关心“学困生”。对待“学困生”,我们要经常与他们接触,多参加他们开展的一些活动,找其谈心,使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寄予的厚望,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责任。教师本人的严格律己和良好修养,用人格的魅力去吸引他们,感化他们,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非常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和爱护,由于自卑心理沉重,却怯于接近老师,更羞于讨教问题,这时候我们要多关心他们,鼓励并要求他们定期向我们问答。俗话说: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功。让学困生明白,学习有困难不要怕,重要的是积极主动与老师配合共同去把学习道路上的障
3、碍物搬掉,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尽量避免教师语言或态度的不慎,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脆弱的自尊心。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同时也会慢慢喜欢你所教的学科。2.获得成功的愉悦是转化的动力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就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努力,对于“学困生”说来也是如此,但是大部分“学困生”在学习上思维有严重的惰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必须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克服思维上的惰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分层教学,要创设情境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学困生”表现自己的才能,减少“学困生”学习中的挫
4、折感,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老师的肯定、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例如:在小组合作中让“学困生”代表小组发表意见,这样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能注意收集各种信息,回答时是代表小组意见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学困生”的作业差错率往往很高,教师批改作业时,不要一看到答案不对就打×,应分析思考的过程是否正确,是否合情,指出对的部分,划出错的地方,待其订正后,再给予评分。如果订正对了,还可以打优给予鼓励,为了激励“学困生”,也可以在他们之间开展竞赛,看谁进步快,让“学困生”感到努力不断见效,拼搏就会成功,增加“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3.课堂教学是转化的主战场改进课堂教学是转化“学困生”工作的
5、主要措施。我们备课时,要多为“学困生”着想。上课时,要尽量给他们创造一些提问、回答问题的机会,切忌教师和优秀生一对一的活动。进行课内练习时,对“学困生”应做到优先看作用,优先辅导。特别是在“学困生”完成练习遇到困难,迫切希望有人帮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辅导。在他们产生错误前帮助扫除障碍,其效果比课后补课要好得多。实践表明:坚持课堂巩固才能有效地防止“学困生”日益落后、积重难返现象的出现,才有可能稳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4.改变评价的方式是转化的关键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分数为标准,以分数的高低论好坏。如果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一部分“学困生”永远无法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开发
6、学生的潜能,提高其生理、心理素质,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在转变我们自己的教学观,教师所做的是适合于人才的教育,而不是适合于教育的人才。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学生出现反复,充分相信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在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时,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与自己原来的成绩比,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45分,这次得了50分,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这5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教师评价的尺度,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
7、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有辛勤的劳动,也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当“学困生”的转变出现反复时,我们老师不能急躁、气馁,应找出反复的原因,“教不厌,诲不倦”坚持面授教学方法,同时还应做好深入细致的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帮助,教育学生学会评价,不要歧视学困生,提倡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发挥集体的力量,促进学困生进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