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896083
大小:5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3
《止血及凝血障碍的检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止血及凝血障碍的检查【关键词】止血凝血障碍检查人体血液中存在着止血系统、抗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三者互相对立统一,保持平衡,人们才能保持正常生活。1血小板的生成及结构和功能1.1血小板生成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系统,由产板型巨核细胞细胞浆边缘脱落,通过骨髓静脉窦的内皮细胞释放入血液,它的生成受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和激素调节,当血液中血小板减少或需要量增加时(如出血后止血)则TPO即刺激巨核细胞生成,从而使血液中血小板增加;激素方面,肾上腺素可使血小板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雌激素则可抑制血小板生成。新生的血小板寿命约7~14天,破坏地点以脾为主。1.2血小板结构血
2、小板为圆形或不规则的盘状小体,直径为2~4μm,相当于红细胞直径的1/3~1/2,在其表面有完整的包膜,由外向内分三层。1.2.1外衣层由酸性粘多糖和糖蛋白、ATP酶、唾液酸组成,表面吸附有大量血浆凝血因子、血浆蛋白酶和纤维蛋白原。1.2.2细胞膜层由膜脂质和膜蛋白组成,此层具有维持血小板内环境完整性,发挥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功能。1.2.3膜下层由微管、微丝和膜下细丝组成,对维护血小板的形状及框架和参与血小板收缩有重要作用。1.2.4血小板内为溶胶和凝胶物质由多种纤维成分组成,其胞浆内有α-颗粒、致密颗粒、溶酶体颗粒、糖原颗粒等,这些内容物在血小板激活后,即释放分
3、泌到血小板外。1.3血小板的止血功能(1)粘附功能;(2)聚集功能;(3)释放功能;(4)血块收缩作用;(5)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6)血小板的促凝活性。2止血机制(1)血管壁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2)凝血因子和抗凝因子的止血作用。(3)纤维蛋白溶解(纤溶)因子和抗纤溶因子的溶栓作用等。3凝血机制除了Ⅲ因子、Ⅳ因子(Ca2+)外,其他凝血因子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整个凝血过程就是一系列酶促反应,每一个因子被前一个因子激活,最后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使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而凝固。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阶段;(2)凝
4、血酶形成阶段;(3)纤维蛋白形成阶段。4抗凝血及纤溶系统4.1细胞的抗凝血机制主要是由存在于肝、脾、淋巴结和骨髓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来完成,它将一些活化的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激活物、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以及抑制抗凝血的物质如免疫复合物、内毒素等吞噬后予以清除。4.2体液的抗凝血机制(1)抗凝血酶Ⅲ(AT-Ⅲ);(2)肝素;(3)蛋白C系统。4.3纤溶系统本系统是体内主要抗凝血系统,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呈流动状态,修复损伤的组织均有重要作用。纤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血浆和组织前活化素(无活性)→血浆和组织活化素;(2)纤溶酶原被血浆和组织活化素
5、激活→纤溶酶;(3)纤维蛋白溶解:在纤溶酶水解下,纤维蛋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FDP与fdp的主要区别是FDP的碎片X、Y、E中有A肽,故不能聚合,而fdp早期碎片中不含A肽,因而能自行聚合,产生副凝,这也是三P试验的原理。5实验室检查5.1血小板数量和功能试验(1)血小板计数。(2)血小板功能试验:①血小板粘附试验;②血块收缩时间试验;③血小板相关IgG测定。5.2血管壁与血小板相互作用的试验(1)BT测定;(2)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等。5.3凝血机制的检查5.3.1内源性凝血途径因子测定(1)CT测
6、定。(2)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3)复钙时间测定。5.3.2外源性凝血途径因子测定(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2)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5.4循环中抗凝物质的检查(1)凝血酶时间(TT)测定。(2)AT-Ⅲ测定等。5.5纤溶系统的检验(1)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ELT)。(2)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三P试验)。(3)乙醇胶试验(ECT)。(4)葡萄球菌聚集试验(SCT)等。5.6目前凝血象检查的常规项目过去,常用BT、CT等试验来检查止凝血障碍,但由于其敏感性低,且操作费时、繁琐、人为因素等,造成较大误差,容易漏诊。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已淘汰。现
7、用PT试验来检查外源性凝血途径因子是否缺乏,用APTT试验来检查内源性凝血途径因子是否缺乏,再加上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和TT测定,就可将患者的凝血系统及抗凝血成分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检查。因为现在大多数医院一般都用半自动血凝仪或全自动血凝仪来完成上述检查,因而准确度及灵敏度都大为提高,大大降低了漏诊率,现将常规检查项目临床意义汇总如下。5.6.1PT测定正常参考值为12~14s,但由于各家医院使用试剂的不同,仪器不同,所以用INR值来比较,而不用秒数比较。5.6.2APTT测定根据试剂不同,正常参考值也不同。临床意义:(1)该测定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特别是第一阶段的凝血
8、因子缺乏最可靠的过筛试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