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894503
大小:5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3
《肘关节牵伸成形术治疗外伤后屈肘挛缩畸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肘关节牵伸成形术治疗外伤后屈肘挛缩畸形【摘要】[目的]探讨肘关节牵伸成形术治疗外伤后屈肘挛缩畸形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参考伊里扎洛夫技术研制了环状弹性肘关节牵伸器,2003年3月~2005年7月治疗肘关节屈曲挛缩畸形3例,男1例,女2例,年龄16~17岁。平均病程12年4个月,术前屈肘畸形(以肘伸直0°位计算)1例70°,2例45°。手术操作不做皮肤切口,仅是在上肢实施穿针、安装外固定关节牵伸器的过程,注意牵伸器的关节铰链对准肘关节的伸屈旋转中心。术后逐渐旋转肘关节前的螺纹牵伸杆,使其产生持续的牵伸力,缓慢
2、矫正屈肘挛缩畸形,在牵伸矫正过程中,定期X线检查肘关节的位置。[结果]3例病人术后牵伸平均32d,肘关节最终伸直到0°~10°位,平均矫正屈肘挛缩45°,肘关节屈伸运动弧从术前75°增加到115°,外观与功能皆达到满意结果。[结论]肘关节微创牵伸成形术可有效的矫正肘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改善肘关节功能。【关键词】伊里扎洛夫技术;外固定矫正器;肘关节;屈曲畸形矫正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最常见的外伤,好发于5~8岁,由于骨折后肘关节部必然发生深、浅组织的严重水肿和骨折的血肿机化,且因肘关节的关节囊容量相对较小,少量
3、的关节液渗出、轻微关节囊肥厚或疤痕都会导致关节挛缩僵硬。治疗骨折时又基本采用屈肘位固定,因此肘关节部位外伤后并发屈肘挛缩畸形(伸肘障碍)十分多见。而既往常用的矫正屈肘挛缩畸形的开放性软组织松解术,由于增加了1次手术创伤,术后容易再继发瘢痕挛缩。屈肘僵硬挛缩畸形仍是临床上常见而外科治疗较棘手的问题。笔者2003年3月~2005年7月应用自行设计的肘关节牵伸器,遵循Ilizarov的理论与技术原则,治疗外伤性肘关节屈曲挛缩畸形3例,获优良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例,女2例。左侧2例,右
4、侧1例。全部为肱骨髁上骨折所致,外伤时的年龄3~5岁。本次治疗的年龄16~17岁,平均病程12年4个月。术前肘关节屈曲挛缩(伸肘障碍)2例45°,1例70°,3例皆合并10°~20°屈肘功能受限,无疼痛,前臂旋转功能正常。前臂中立、肘关节最大屈曲与伸直位X线检查,骨与关节无明显异常。 1.2肘关节外固定牵伸器构型 牵伸器的基本构型是参照膝关节牵伸器的基础上进行改制,主要包括环式钢环和4/5钢环组成的肱骨外固定及尺骨外固定器,中间由两个铰链连接[1],前方安装1个能旋转推拉的带弹簧的牵伸杆(图1)。通过贯
5、穿的克氏针或橄榄针及半针固定于肱骨中下段及尺骨中下段。术前应准确测量患肢的周经、长度,肘关节最大屈曲和伸直的角度,预先组装、测试好与其相适应的关节牵伸外固定器。 图1肘关节外固定牵伸器的构型(略) 1.3牵伸器的安装固定方法 仰卧位,臂丛麻醉。患肢外展于同手术台等高的小桌上,不做任何皮肤切口。 手术操作就是安装牵伸器的过程:将预先备好的外固定牵伸器套入上肢,牵伸器两侧的铰链中心对准肘关节的屈伸旋转中心,先在尺骨鹰嘴上穿1枚1.5mm克氏针通过牵伸器两侧的铰链洞孔,如此与设定的肘关节旋转中心(肱骨内外
6、髁后部的冠状连线)基本可以达到一致。然后助手牵伸肘关节于中立位和最大伸直位,分别在肱骨与尺骨上,各穿2枚直径2.5mm全针与3mm的半针固定,穿针时应避开血管、神经解剖区,尽量避免贯穿肌肉。由于肘关节上下的血管、神经主要位于上肢的前方,可于肱骨远端及尺骨远近端各交叉穿两枚全针,而在肱骨中上段的外侧和尺骨的中、远端后侧,用螺纹半针与钢环固定,如此穿针布局,可减少钢针对软组织的干扰,避免误伤重要组织。固定器的钢环应与肱骨、尺骨干相垂直,使肢体位于环的中心,钢环距周围皮肤的距离应>2cm,以尽可能使肱骨、尺
7、骨干及肘关节与固定器受力相一致。 外固定牵伸器安装完毕后,进行肘关节伸屈运动测试,必须达到肘关节的屈伸运动与牵伸器的关节铰链有同步的运动弧,如此术后牵伸杆推拉肘关节伸直的过程中,不会干扰肱尺关节的关系。患者送回病房前可适当旋转肘前的螺纹牵伸杆,给弹簧施加一定的压缩力,推拉力通过压缩弹簧的缓慢释放,使肘前挛缩的软组织形成持续的牵伸张力。 1.4术后处理 关节牵伸成形术分为3个时期:牵伸期、放松期、运动期,这是一持续的动态治疗过程。术后3d局部疼痛会基本消失,患者可下床行走,可先通过旋转双侧铰链关节的螺纹
8、杆,使肘关节间隙牵开3~5mm[2],以避免在牵伸矫正屈肘畸形期间发生关节软骨的挤压及滑膜的嵌顿。然后开始旋转肘前牵伸杆上的螺母,逐渐牵张肘前的软组织,缓慢矫正屈肘畸形。 牵伸速度一般为关节水平1mm/d(牵伸杆伸长2~3mm/d),通常以旋转牵伸杆上的螺母2~3圈确定,每天分为3~6次为宜。应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及上肢的反应及时调整牵伸速度。当患肢出现疼痛或麻木,说明牵伸过快致血管、神经过度牵张引起,应减缓牵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